盧永根 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
中國現代稻作科學的主要奠基人丁穎生前收集了七千多份野生稻種和許多尚未整理的科研數據,盧永根將它們擴充到一萬多份,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當時也沒有像樣的實驗室,沒有保存稻種的條件。相比在實驗室搞實驗和寫論文,這項工作學術成果‘顯示度’并不高,每隔兩年,要把土壤翻新,重新播種,工作量非常大,費力不討好,如果是一般人就放棄了?!钡R永根堅持了。
發自:廣州
責任編輯:周建平
華南農業大學昭陽湖畔西側,臨著植物種質創新與細胞生物學實驗室,農學院八樓有一排生機盎然的野生稻,它們來自廣東高州、佛岡、遂溪、增城、博羅、惠來和江西東鄉、海南瓊海等地。
野生稻對面的照片正是它們的收集者——盧永根。他是作物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前校長。2001年10月7日,在佛岡縣龍山鎮湴鎮村石鼓嶺,盧永根拄著拐杖,拍下了這張照片。他簡易的紅帽子下,臉有暴曬過的痕跡。
此時他已71歲,聽說廣東佛岡山間有野生稻,興致勃勃地跟著學生翻山越嶺去到田間。這株野生稻位于靠近山頂的一處凹陷的山塘“天坑”中,四周被喬木和灌木包圍。沼澤地,有山泉,路難走。盧永根不覺得麻煩,“作為一名農業科學家,你必須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一定要親自察看現場,不能遺漏一絲一毫的細節?!?/p>
作為一名老黨員,盧永根畢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和農業科學教育事業。他的筆記本扉頁上,寫著自勉的四個“一點”: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2017年,盧永根被評為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2018年被選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2019年8月12日,盧永根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2019年,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盧永根“時代楷?!狈Q號;2020年,中共中央追授盧永根“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半為儒者半為農
1930年,盧永根出生在香港一個中產家庭,排行老四,父親是律所的高級職員。1941年,香港淪陷,正讀小學六年級的盧永根被送到廣州花都鄉下避難。在《我的科教生涯》一文中,盧永根回憶:“在家鄉兩年多的逃難日子里,我加深了對農村的了解和認識,同情農民,樂于同農民親近?!边@期間,父親托人捎來兩句家訓:“身勞苦學”;“既買鋤頭又買書,田可耕兮書可讀,半為儒者半為農?!?/p>
16歲時,盧永根開始在香港培僑中學讀高中,這被他認為是“樹立人生觀的重要三年”。此時正值解放戰爭時期,盧永根也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和中共地下黨。高中畢業后,在黨組織的安排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