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阿爾茨海默病防控體系的政策建議》發布

2021年10月23日,中國上海,在“健康老齡化——創新助力阿爾茨海默病精準防診治”2021上海論壇上,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的指導下,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衛健委等多個部委和機構的支持下,上海醫學創新發展基金會重磅發布了《完善阿爾茨海默病防控體系的政策建議》(下稱:《政策建議》),旨在針對未來5-10年我國建立和完善老齡化應對體系的“窗口期”,形成阿爾茨海默病的國家疾病戰略,并首次提出包括制定應對阿爾茨海默病國家戰略和行動計劃、推動精準診療、加速針對明確病理機制的藥物研發和上市等切實可行的五大政策建議。

積極應對老齡化,首要實現雙80

“十四五”時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戰略窗口期。這一時期,我國進入老齡化急速發展階段,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占總人口比重超過20%;同時還將迎來第二次老年人口強勁增長高峰,平均增長率4.48%,是同期總人口平均增長率的15倍。伴隨老齡化不斷深化,我國已成為全球阿爾茨海默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現有患者近1000萬人,預計到2030年將達3000萬人。目前,由阿爾茨海默病引起的相關經濟開支,已經占全國GDP的1.47%,約為2015年人均GDP的2.4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葛延風研究員表示:“構建有效的阿爾茨海默病防控體系,一方面要不斷完善相關公共衛生及醫、養服務政策,同時,還要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尤其是相關藥物和技術手段的研發及引進、應用,以政策與產業雙輪驅動的形式,促進健康老齡化發展?!?strong>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葛延風研究員

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毛群安司長表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明確提出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癡呆患病率增速下降的目標。國家衛健委印發的《探索老年癡呆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強調,我國公眾對老年癡呆防治知識知曉率要達到80%,社區(村)老年人認知功能篩查率達到80%。此次《政策建議》對實現‘雙80’和‘降低老年癡呆患病率增速’有巨大且實際的指導意義?!?/p>

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毛群安司長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邢若齊副局長表示:“明確重大疾病包含阿爾茨海默病的診療標準和疾病精準防診治路徑,建立現代醫院高質量發展新體系,加強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和臨床重點??迫旱慕ㄔO,發揮牽頭和引領作用,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讓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到連續的高質量的醫療服務?!?/p>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防控面臨五大挑戰

隨著國家政策的推進,中國阿爾茨海默病防控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墩呓ㄗh》通過對疾病現狀和數據的全面梳理,總結了目前阿爾茨海默病防控工作尚面臨的一些挑戰:

第一,發病率持續增高。近年的研究顯示,中國癡呆患病率每5年增加1倍。作為癡呆癥最常見的病因,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疾病負擔和社會問題日漸突出。另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總量將達1.3 億人,為 2020 年高齡老人的四倍。高齡老年人的增加,將進一步推升阿爾茨海默病的病患人數。

第二,社會與家庭負擔日漸增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往往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治療照護,家庭和社會都需為此付出巨大成本。資料顯示,長期照護費用大多由家庭獨自承擔;照護者平均每周需要放棄47小時的工作時間(相當于6個工作日)來照顧患者,產生延誤工時等龐大的直接和間接成本;中國特有的421家庭結構讓家庭成員壓力越來越大,長期感到“力不從心”也影響了適齡家庭成員的工作和生育意愿。

第三,診斷及時性不足,易錯過黃金窗口期。目前我國輕度癡呆患者和重度癡呆患者的就診率分別僅為14%和34%,49%的病例被誤認為是自然衰老的現象,錯過了早期干預期?!霸\斷標準、治療方式缺乏統一的精準性和規范性是造成大多數人就醫意愿低的主要原因?!?strong>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教授強調:“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從輕度到重度進展平均需要8-10年,而從輕度認知障礙發展為輕度癡呆,平均只要2-6年的時間。把握這一治療的黃金窗口期,及時診斷干預,可極大延緩疾病進展?!?/p>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教授

第四,疾病的治療存在巨大未滿足需求。目前,我國僅有五種藥物獲批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且這些藥物只能短期控制癥狀,并不能延緩疾病進程。針對明確病理機制的藥物的長期缺乏,導致疾病難以得到有效的治療和控制。我國臨床長期面臨“精準診療手段稀缺、臨床缺醫少藥”等客觀原因,嚴重阻礙了阿爾茨海默病的防控。

第五,社會保障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目前,除了部分試點城市以外,無論是患者用藥還是日常照護所產生的費用,都缺少相關的制度安排予以支持。相關社會組織也存在專業能力有限、覆蓋范圍不廣、養老服務照料體系發展不均衡等一系列問題。

五大政策建議助力完善阿爾茨海默病防控體系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也為積極實施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提供了重要指引。為此,《政策建議》提出了五大建議,助力完善我國阿爾茨海默病防控體系:

第一,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應對阿爾茨海默病國家戰略和行動計劃。鑒于阿爾茨海默病帶給健康老齡化的巨大挑戰,應動員全員充分認識到“把完善阿爾茨海默病防控體列為積極應對老齡化”的重要國家戰略行動,明確阿爾茨海默病防控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及任務。

第二,推動疾病的早篩早診,把握黃金窗口期。強化全人群健康教育,加強疾病預防、早期篩查和診斷。在社區,可考慮將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篩查納入55歲以上人口每年定期開展的體檢當中;在工作場所,可考慮對4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體檢時增設阿爾茨海默病篩查。

第三,明確疾病診療標準,提升醫療水平。推動生物標記物技術和產品的開發和廣泛應用,將客觀的生物標記物檢測作為阿爾茨海默病篩查和診斷的標準。制訂明確的診療規范,在相關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中進行廣泛教育,推動精準診療的快速普及。建立阿爾茨海默病的精準診療一體化中心,提升醫療水平,造福病人。

第四,推動針對明確病理機制的藥物研發和上市。鼓勵創新藥物,特別是具有明確作用機制、可真正延緩疾病進展的阿爾茨海默病靶向藥物的研發和引入。

第五,構建完善相關社會保障生態體系。盡快構建起針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長期保障體系,包括日常照護模式以及費用分 擔機制,緩解患者和家庭的生活壓力。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陳彪教授坦言:“推動精準診療、把握黃金窗口期進行疾病干預。鼓勵創新藥物特別是具有明確作用機制,可真正延緩疾病進展的靶向藥物的研發和引入,對解決我國當下阿爾茨海默病錯診、漏診率高、治療率低、預后效果不理想等突出矛盾有切實幫助,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有效防控、改善患者和家屬生活質量意義重大?!?/p>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陳彪教授

中國衛生經濟學會饒克勤會長呼吁:“阿爾茨海默病防控事關每一個家庭的生活質量、幸福感和獲得感。希望社會各界通力合作,盡快將《政策建議》落實到行動計劃當中,加速完善我國阿爾茨海默病防控體系,積極應對健康老齡化國家戰略,共赴健康、幸福、富裕的明天。

中國衛生經濟學會饒克勤會長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