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郝景芳:“我們將慢慢學會與技術相依相存”

“在技術剛來的時候,大家特別容易把技術當成一個孤立的存在,并且當成人類的對立面,其實不是的。我們將慢慢學會跟技術相依相存,就是共生的狀態?!?br />
“我覺得最大的不平等就是認知不平等。這不是窮人變得更窮,而是說懂科技的人會變得更富?!?br />
(本文首發于2021年10月2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邢人儼

2019年12月,郝景芳來到專業從事腦電采集分析、腦機接口控制與應用的某科技公司,戴上腦電帽,體驗用”意念“操控賽車比賽。 (受訪者供圖/圖)

戴上腦電波采集帽,集中注意力,放松心情,便能操控賽道上的小車順著軌道奔馳起來。心思飄忽了,小車也立馬停駛。這是郝景芳在2019年12月探訪一家腦機接口技術公司時親身體驗的場景。當時,她正在做一檔前沿科技對談節目《折疊宇宙》,腦機接口是其中一期的主題。

本科就讀于清華物理系的郝景芳,在科學界有著廣泛的人脈。她走訪了國內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公司和實驗室,與一線科研工作者對話,并邀請非科技領域的嘉賓,如作家、導演甚至普通人參與訪談,意在打破不同圈層的認知隔閡,使“科技知識能夠破圈,為公眾理解;藝術能破圈,從科技發展中獲取新的靈感”。

2021年10月,郝景芳與科學家們的訪談實錄集結成《中國前沿:不如問問科學家吧》一書出版?!拔覀儑业钠胀ü姸贾礼R斯克,卻不知道我們國家自己的科研探索者,我非常希望能給這些探索者一個介紹和曝光的機會?!焙戮胺枷M璐思罡嗟哪贻p人未來加入科技探索行列。

郝景芳樂于擁抱前沿科技?,F在機械骨骼已經發展到可以彈鋼琴的精度,她設想自己老了如果腰酸腿疼,要主動把胳膊、腿換成機械的。但同時,她對未來有一些悲觀,個體的生活效率提升了,卻還是有許多人活得很痛苦,因為即使技術發展,人們的生活更多地還是由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決定,這或許是亙古不變的。

人工智能在歷史上曾有過兩次浪潮,自2006年延續至今的是第三次,郝景芳用“階躍式”形容其發展過程:“深度學習這種算法能讓智能技術有一個很大的爆發。不是說前面的努力都是失敗的,只是前面的努力能達到的效果是有天花板的,上了一個臺階上不去了。這一回上的臺階比較大,但也有天花板。等到下次另一個算法有很大的提升,又會進入一波新的浪潮?!?/p>

在郝景芳看來,人工智能絕非像某種生物一樣的存在,而會成為人類社會新階段的基礎設施,這一點在智能推送、人臉識別中已見端倪。當前人工智能運用的主要還是深度強化學習模型,依舊由數據來驅動。數據的偏見,則是數據驅動人工智能最關鍵的倫理問題。

“很多人用智能推薦系統求職時會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求職者是女生的話,系統會推薦一些含底薪的基礎性工作;如果求職者是男生,那么會出現高管、總監等具備領導力、行動力的工作崗位?!敝锌圃侯惸X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毅指出,“有人說人工智能有偏見,實則不然,有偏見的是它基于的大數據??赡芡惵殬I顯示90%是男生,人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