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隧道效應’,主要還看經濟增長”?
“當然大城市如果變成特大城市,變得特別擁擠,房價特別高,或者競爭特別激烈的話,難免會有人離開,這都非常正常。關鍵是讓人自由流動,能進有出,有進有出,到任何一個城市去,配套設施要跟得上?!?/blockquote>責任編輯:邢人儼
黑龍江鶴崗新樓盤。
2020年4月,因為疫情,有了更多空閑時間的蘭小歡,決定把關于“中國政府和經濟”的講稿寫成書。他堅持每天晚飯后寫一千字,定下四個規矩:“不講沒根據的話,不說聽不懂的話,不掉書袋,不抖機靈?!?/p>
蘭小歡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經濟學博士。2021年8月,他的新書《置身事內》出版,首印一萬冊,四天便發光了庫存,到了9月已經第三次印刷,并連續數周登頂某主流購書網站“新書熱賣榜”榜首。蘭小歡調侃,“這說明我們對市場需求的預測能力果然是…學院派?!?/p>
這本書暢銷的背后,或許是因為今天的人們對于我們的經濟生活有了更多好奇和疑問。蘭小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一開始便打算寫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書。因為經濟學本身和日常生活相關,“是一門接地氣的學問”。
這本書的主角既不是微觀的價格機制,也不是宏觀的經濟周期,而是中國政府和政策。他以地方政府投融資為主線,深入淺出地還原了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政府深度介入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蘭小歡引用了一位經濟史學家在研究美國崛起時說的話:“在成功的經濟體中,經濟政策一定是務實的,不是意識形態化的。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p>
談及如何看待經濟學家在當下的角色,蘭小歡回答,“不管是當下,還是以前,經濟學家都是干好教書、研究、寫書的本職工作”。但有網友用“古道熱腸”來形容蘭小歡寫作此書的意義。畢竟如書中所言,“為什么房子這么貴?為什么歸屬感這么低?為什么非要孤身在外地闖蕩,不能和父母家人在一起?這些問題都與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有關?!?/p>
在蘭小歡看來,市場化改革要想更進一步,就要促使“生產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耙岣呔用袷杖牒拖M,就要把更多資源從政府和企業手中轉移出來,分配給居民。改革的關鍵是轉變地方政府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遏制其投資沖動,降低其生產性支出,加大民生支出?!?/p>
“合肥有什么訣竅是其它地方學不來的?”
南方周末:《置身事內》講的是中國經濟崛起背后的故事,政府是你分析的主角。為什么更關注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角色?
蘭小歡:就是因為重要,撥開政府,談不了經濟。但大多數人,尤其是我們經濟專業的學生,用的是美國的教材,都是從一個無政府的體系開始學,我覺得用這種世界觀看中國是有問題的。我相信大家不管以后做什么,只要在中國工作、生活,還是要了解中國的情況。
南方周末:你提出的一個重要論點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地方政府把“土地財政”納入主菜單,這為中央和地方經濟的發展都提供了便利,但也推高了房價。為什么當時會形成“重土地、輕人”的模式?在做大蛋糕的過程中,為什么最初會將更多精力和財力投放在基建上?
蘭小歡:在民生、醫療、教育上的絕對投入和改善,這些年還是非常大的。但是相對來說,當時還是更加注重生產,注重土地和基礎設施。道理也很簡單,土地容易操作,它不動對吧?尤其比較容易資本化,你把人資本化很困難,但是把土地抵押去借錢是很容易的,又容易資本化,又容易融資。搞經濟發展,從政府角度來說最大的限制之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汪亞純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