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城公共服務榜|中國高質量生活城市,究竟在哪里?

哪座城市的上班族最幸福?

責任編輯:戴春晨

上班族夢寐以求的高質量生活是怎樣的?

務實的職場人期待的,不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也不是實現“提前退休”的終極夢想,而是工作與生活得以平衡的舒適感。既能上班掙錢,又能從容享受家庭生活,不必擔心看病和孩子上學的問題,購房置業也不再遙不可及。

讓員工掙錢是老板的事情,但讓他們能夠享受生活卻是地方政府的責任。一座城市當下要凝聚“人氣”,靠的是發展機會,也靠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

這樣淺顯的道理,在職場打拼的人懂,商海浮沉的老板們自然也懂。

一座城市能否成為“宜商之城”,公共服務的體驗值能否拉滿,是關鍵因素。

承接上期的“市場活力”,我們繼續走進中國的57座城市,觀測城市的教育、醫療、住房、消費、文娛和交通條件,綜合評估這些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

宜業更宜居的城市,在長江中下游

榜單可能顛覆大多數人對城市層級的認知,公眾認同的一線二線順序遭遇“大洗牌”。

榜單上,上海和北京依然領先,卻已沒有“全面碾壓”其他城市的氣勢,部分細分指標遭遇二線城市“截擊”;廣州,被南京、蘇州、杭州等二線城市反超,勉強保住前十名的位置;深圳,以及西安、廈門、東莞等近年來的“新晉城市”,退居57座城市的中后位。

如果引進其他數據做參照,我們至少能得出兩個判斷:

一是較大經濟規模的城市,公共服務能力還沒有跟上來?!叭f億GDP俱樂部”的24座城市(含準萬億城市東莞),公共服務排名不如經濟排名的城市已超過一半,其中7座城市排名在第35名之后;

二是不同公共服務能級的城市,相對區域化集中。除去榜首的上海,南京、蘇州、杭州等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公共服務的排名不僅相對靠前,而且表現比上期的市場活力榜更好。

而同樣是活力區域,珠三角地區的表現卻相對靠后,除去排名第十的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等城市均排名靠后,相較于市場活力榜等排名有大幅度的下滑。

再回頭看經濟規模和公共服務排名的PK,表現相對還不錯的一小半城市,多數又是長三角地區的城市。

如果說市場活力是“宜業”的標準,那么公共服務就是“宜居”的保障?!耙藰I”和“宜居”一起看,長三角地區對企業更有吸引力。

加上有同樣表現的武漢,我們可以說,相對而言,宜業更宜居的城市,在長江中下游。

還有一座長江流域的城市——成都,這座城市的公共服務排名比不上市場活力排名,但均進入前15名,也算得上是優等生。

為什么是長三角而不是珠三角,又為什么是武漢?

這恐怕要從歷史找原因了。

江南自古富庶繁華,工業化進程開啟較早,公共服務資源有著長期的歷史積累;相較而言,沐浴改革開放東風的珠三角地區,僅廣州和佛山的部分區域有歷史的沉淀,在經濟騰飛的迅猛過程中,要跟上公共服務能力,壓力較大;

武漢體現的則是一座人口迅速回流和涌入情況下,中西部“強省會”的行政資源調撥能力以及消費、文娛等方面的建設能力。

綜上所言,公共服務這一陣,長三角城市群以及武漢恐怕要再奪一籌。

房價高了,別讓企業家跑了

造成榜單排名“大洗牌”,主要是因為房子。

盡管有“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的說法,但樸實的中國人更相信,住上自己買的房子心里更踏實。

換句話說,一座能讓員工輕松置業的城市,對老板們有著巨大的誘惑力。據研究團隊早前的調研,房價過高是企業家放棄一座城市的最主要原因。

衡量住房壓力的主要指標是房價收入比和房租收入比,也就是要花幾個月的工資才能買上或租上房子。

不出意料的,在這兩項指標的較量中,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們馬失前蹄。北上廣深,以及杭州、南京等城市的房價收入比,紛紛沖破15倍甚至20倍的關口。

具體來說,不吃不喝,買一套40平米的商品房,在深圳需要43年,在北京需要39年,在上海需要37年,在三亞需要34年。

換句話說,對于收入有限的工薪階層而言,相當多的城市房價過高了。

從國際經驗看,高昂的房價,既說明城市繁榮有吸引力,又是一種棘手的“大城市病”。過高的房價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推著企業往外“逃離”:房價上漲會帶動工商業地價上漲,老板們要支付更多租金;房價漲了,想要買房的員工們更想要漲薪,想要更高的收入,老板們開工資的壓力更大;謀求“權宜之計”的員工住到更遠的地方,長距離的職住分離又會拉低生活的幸福感。

即使是像硅谷這樣市場活力值拉滿的地方,也難以擺脫高房價的魔咒。一些高科技公司掀起“逃離硅谷潮”,有尋求更低稅收政策的目的,也有高房價的因素左右。

這樣的結果,似乎遵循著某種規律——經濟發展了,勞動力涌入,城市空間有限導致房價抬升,人的收入趕不上房價因而逃離,最終給不起高工資的企業招不到人也選擇逃離。

有什么辦法破解這樣的“魔咒”?

在動輒15倍乃至20倍的清單中,9倍以下的房價收入比絕對算得上“舒適”模式。在57座城市中,只有4座城市符合這樣的情況,分別是烏魯木齊、煙臺、銀川和長沙。這4座城市中,有顯著人口凈流入同時經濟較為活躍的,只有長沙。

換句話說,長沙是控房價的“孤例”。單以房價論,長沙會是企業家心中妥妥的理想之城。

長沙的低房價之謎,謎底是什么?

南方周末曾經對此做過深入探查:

第一,長沙有龐大的集資房存量,這些房子價格較低,滿足了相當比例的購房需求;

第二,地方政府招拍掛出讓的土地供應量充足,不會出現地價漲推動房價漲的情況;

第三,地方政府嚴厲的調控政策。

前面兩個“量”很多城市很難做到,但近年來很多城市都嚴厲執行“房住不炒”的政策。這讓人們期待樓市降溫的同時,也讓老板選擇城市辦企業有了更多的考量。

至于那些房價收入比看起來非常高的城市,也不是沒有機會。房價收入比,觀測的是本市的房價和本市的收入。如果用一座城市的收入去對應另一座城市的房價,那隱形的“房價收入比”可能會低得離奇。

例如,用深圳的收入到附近的東莞買房,壓力就小得多。這樣的結果,也解釋了為什么部分核心城市的企業會外遷。既享受原來城市的供應鏈、資金和人才儲備,又能讓員工買上房享受生活,老板們何樂而不為。

樓市也預示著未來產業的走向。一方面,城市內部的企業在成本和房價的壓力下,用技術升級來保障員工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可能轉向周邊。

這也就是說,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學校和醫院,哪座城市最強?

如果看房子,很多人們覺得很強的城市都不算亮眼;如果不看房子,這些城市卻又有相對還不錯的表現。

先看教育和醫療。好的學校和好的醫院,果然還是“有錢”的城市多。

從一線城市看,復旦大學評定的百強醫院,48%在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座城市;而年人均教育投入中,北京、上海和深圳均超過4000元,廣州則以近3000元的數據位列第十。

從區域看,可圈可點的是長三角地區。南京、蘇州、杭州、揚州等城市,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的排位都跑到前頭。這是財大氣粗的江南持續投入公共事業的結果。

這樣的表現,也抬升了長三角城市群在公共服務榜的整體排名。

上好學、看好病是普通老百姓的樸素愿望,這也是地方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標。

從當前的情況看,盡管許多地方的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城市之間依然存在優質教育和優質醫療的供給鴻溝。

以學校為例。我們暫且不看重點與否,單看生師比,即多少學生才能“分到”一名教師。國辦發〔2001〕74號確定的標準是,小學學生與教職工為19:1,初中為13.5:1,高中為12.5:1。

目前的情況是,57座城市中,小學和中學均達標的城市只有34座。

城市之間的分化還比較嚴重。在北京,6.45個中學生就有1名教師;而在東莞,15.22名學生才有1名老師。換句話說,東莞的中學教師平均教的學生,約是北京教師的2.5倍。

這樣的“鴻溝”,根源在于經濟高速增長衍生的“大城市病”。

簡單來說,人來得多了,但建學校建醫院的投入和速度跟不上。一方面,建設學校和醫院需要時間;另一方面,人口過快涌入的同時,地價被拉升,加大了建設用地和投入的難度,同時還有戶籍政策等原因的牽絆。

這造成了許多城市學校和醫院的供給不足,或者陷入結構性緊張的局面。

但這個問題不是不能解決,例如深圳在教育的高投入,已經將城市拉到了全國第8名,實現了中學、小學生師比的“雙達標”。

教育具有強外部性。根據陸銘研究團隊預測,如果給每100個中小學生配備的老師數量增加1人,在長期內可以推動當地的年均經濟增長上升1.07個百分點。

這里面有很復雜的門道。簡單來說,教育條件好了,能留住更多的上班族,提升一個企業的運作效率。無數家企業效率都提升了,經濟不增長都難。

這也從側面證明,老板需要城市有好的學校。

再看消費資源和文娛資源供給。我們的參考指標是購物中心數量、消費者滿意度、公共藏書量和影院數量。(鑒于出行交通領域還受到地理原因影響,影響復雜,這里暫不做討論)消費資源和文娛資源供給的城市排名,更像GDP和市場活力榜的城市排名。換句話說,這兩塊資源供給,與經濟體量和市場活力貼合度更高。

消費和文娛資源供給的排位上,上海、北京和深圳均位居前列;而蘇州、杭州、南京等“新一線”超過“老一線”廣州,成都、寧波緊隨其后。消費和文娛資源供給的十強城市,跟2020年的GDP十強僅有兩城的差異。

如此高度的重合度其實不難理解。一座城市的經濟體量越大,人口規模越大,就越有購物中心和影院的市場需求。教育和醫療是公益事業,需要行政資源的調配和投入;而消費和文娛的需求可以通過市場手段滿足(公共藏書還屬于行政資源投入),用市場來養活。

也就是說,擁有好的購物中心和好的影院,可能更容易。這告訴老板們,不需要過多為員工們的吃喝玩樂需求擔心。

但這并不意味著,滿足消費和文娛需求就不重要。

研究團隊曾經提出,中國城鎮化正進入“就業價值”和“體驗價值”雙重導向的新階段。城市有好看好玩又有文化內涵的消費空間和文化空間,將是讓人才留下來的重要手段,是讓企業尤其是好企業留下的重要手段。

這方面,以成都、西安、廈門等城市為代表,壯闊的國潮時尚景觀激發了城市的人氣和消費活力。

但這些城市或房價高企,又或存在教育或醫療的短板,這些短板如何補足,與消費、文娛資源供給的優勢結合,形成均衡的公共服務供給?

從榜單上看,能獲評“全面優秀”的高質量生活城市還未出現。我們期待這樣的城市。

“宜商之城”研究團隊:

統籌:姚偉新、孟登科

執行統籌:戴春晨

指標模型編制:戴春晨、郭倩倩

數據挖掘與處理:黃艷欣、鄭璧薇、蘇經俐、孫楠欣、徐紅梅、王靜、郭晨杰、楊曉鑫、龍曉旭、齊楚、劉瑋鈺、陳曉楠、葛安娜、田也、鄧玥、吳楊、程瑜婷

數據分析:戴春晨、危昱萍、郭倩倩、鄧麗萍、吳楊、葛安娜、劉瑋鈺、鄧玥、陳曉楠、王靜

章節執筆:郭倩倩、陳曉楠、龍曉旭

可視化:白樺

*如需要完整榜單,請在公眾號“唯一的城”后回復關鍵詞“公共服務2021”。

網絡編輯:鄧麗萍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