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強:瓦斯的救贖
為什么煤礦在與外資合作開發煤層氣時,還需要“第三者”陪著,其他資源性企業在與外資合作上,不是做得很好嗎?
■管窺可持續
瓦斯要從“奪命殺手”成為戰略資源,礦權和氣權的統一是關鍵。礦權、氣權應當統一,瓦斯開發需要特許權人為造成了壟斷,增加了難度和成本
又是瓦斯。4月16日,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33人命喪槍下的同一天,河南省寶豐縣王莊煤礦同樣數量的礦工在井下爆炸中失去了生命。也許是由于礦難太過頻繁,后一則新聞并沒有出現在媒體的顯著位置——重復了上百次后,再去追問“為什么”已經失去了吸引眼球的價值。
中國是世界第一煤炭生產大國,高瓦斯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約占一半,95%以上的煤礦是礦工開采。煤礦瓦斯是煤礦安全的最大威脅。據統計,全國煤礦70%以上的重大事故都與瓦斯爆炸有關。瓦斯,與死亡如影隨形,似乎已成宿命。
過往對礦難的種種解讀,已使人們了解到生命的失去并非僅僅緣于天災,但公眾缺乏了解的是,瓦斯這種學名為煤層氣、儲存于煤層中的非常規天然氣,并非僅僅是人類需要馴服的“殺手”,它也是寶貴的潔凈能源,更可能成為中國緩解能源供需矛盾和解決環境問題的天賦寶藏。
中國煤層氣儲量大約為36萬億立方米,與陸地天然氣的儲量相當。人們常把瓦斯利用喻為“變廢為寶”——將本來空排的廢氣變為清潔能源。中國是世界第二能源消費大國,在這一基礎上,即使能源消耗保持低速增長,能源需求的絕對增量也將是巨大的。長期的能源短缺和高能源價格的預期是中國經濟增長中一個抹不掉的陰影,所有可以利用的能源都是寶貴的。但是,瓦斯利用的意義遠遠超過單純的“變廢為寶”。
瓦斯的溫室氣體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0倍以上,對臭氧的破壞力是二氧化碳的7倍,具有對環境超強的破壞力。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煤層氣利用率僅為23%,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煤層氣正朝天排放。據估計,目前中國采煤過程中一年大約向大氣中排放了130億至140億立方米的瓦斯,其溫室氣體效應用簡單的乘法即可算出。
今年初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認定,從20世紀中期至今,觀測到的大部分溫度上升與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有關的可能性超過90%。據估計,受氣溫上升影響,到2030年,中國種植業生產能力可能會下降5%到10%;到本世紀后半葉,主要糧食作物如小麥、水稻以及玉米的產量最多可下降37%;北方水資源短缺以及南方洪澇災害都將加劇,旱澇等災害出現的頻率也會增加。
要緩解溫室效應,對瓦斯的開發利用已刻不容緩。而且,這一工作可獲得國際上的財務支持:“清潔發展機制”(CDM)支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進行“碳交易”或“溫室氣體交易”?!毒┒甲h定書》框架下,各減排義務國可以選擇內部消化減排目標,也可以從市場上購買排放額度。由于發展中國家的減排代價較低,發達國家可以用資金或技術在發展中國家減排,減排的數量可用于抵扣本國的溫室氣體減排量。
瓦斯的開發利用是“清潔發展機制”的強目標項目,山西晉煤集團和遼寧阜新都得到亞洲開發銀行的融資,進行了成功的嘗試。據世界銀行統計,2005年全球碳交易金額約為110億美元。預計2008年至2012年間,歐盟將花費28億歐元,購買5.5億噸的碳排放額度。
盡管具有戰略價值,但長久以來瓦斯的開發利用在中國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如“采氣采煤一體化”這種很早就應當采用的基本模式,竟成了近年才探索出來的“新型發展道路”。到去年,國務院終于下發文件,明確煤層氣“先抽后采,治理與利用并舉”,“采煤與采氣一體化”等原則。而后,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煤炭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設定了關于煤層氣開發的具體目標。
在中國,目前,隨著煤炭的開采,瓦斯正在源源不斷地向天空中排放,由這種氣體引發的事故仍不時發生,無論出于對礦工生命的珍惜,還是為了更清潔的天空,對瓦斯的開發需要與時間競爭。而現實中,陳舊的政策和技術的不足使我們可能輸掉這場競賽。
由于歷史的原因,目前煤炭開采權和煤層氣(瓦斯)開采權分置,中央特許權煤層氣開發企業擁有全國相當面積的煤層氣開發權和對外合作權。約占山西省含煤面積60%以上的煤層氣礦權都被兩家中央企業登記,幾乎覆蓋了全省所有煤炭規劃礦區,在現實中引發了諸多利益沖突?!赌戏街苣吩鴮Υ诉M行報道,并借用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許流血”的難題形容氣權礦權之爭。
實踐說明,瓦斯開發需要特許權人為造成了壟斷,增加了難度和成本。氣權、礦權分離事實上為煤炭生產的“先抽后采、采煤與采氣一體化”設置了人為障礙;氣權、礦權的艱難合作也影響了煤層氣的開發利用速度。瓦斯與煤炭伴生,氣權、礦權分置使煤礦企業的地面預抽無法實施,采氣采煤一體化和先抽后采綜合利用也就無法進行。也很難說明為什么煤礦在與外資合作開發煤層氣時,還需要“第三者”陪著,其他資源性企業在與外資合作上,不是做得很好嗎?
對于瓦斯的開發利用,由于其安全與環保的外部效應會大于單純的資源收益,所以不能將瓦斯簡單地作為一種能源資源來進行開發。能否盡可能快地開發瓦斯是一個收益問題,如果以盈利為焦點,那么煤炭企業可以做得更好——對于煤礦來說,瓦斯抽放是生產的一個環節,抽放成本是煤炭生產成本的一部分,增加的投入只有瓦斯的利用成本。而對于特許中央煤層氣開發企業,采抽和利用都是成本,不可能做得比煤礦有效。目前特許權煤層氣開發企業占著煤層氣資源卻沒什么作為的情況說明了這一點。
如果市場需要,專業煤層氣開發企業就會應運而生;如果市場不需要,政府授權的專業煤層氣開發企業就有可能淪為尋租收租公司。因此,特許權煤層氣開發企業應當盡快證明他們存在的必要性。如果政府認為有政策上的需要,如協助小煤礦利用煤層氣,也可以成立相應的專業煤層氣開發企業,但礦權、氣權應當統一。
政府應當考慮重新配置煤層氣開采權,無論以市場或行政手段,礦權和氣權的統一是關鍵。這是實現有效的“先抽后采、采煤與采氣一體化”的保證,可以進而解決煤層氣開發企業的占而不用。當然,這還不夠,還必須解決煤礦企業重抽采、輕利用的問題。這就需要用有效的財務和行政政策來調動其積極性,包括考慮設定瓦斯排放指標、資助管線鋪設等。
解決了氣權、礦權分離的體制難題后,需要考慮技術制約因素。中國煤層特殊的“三低”(低壓、低飽和、低滲透)地質條件,使瓦斯抽采有技術上的困難;在利用上,過去除了供暖外沒有其他合理的利用手段,近年利用方面多元化了,但還比較落后。如果能使瓦斯的開發利用真的有利可圖,市場上就一定會有企業和科研機構去尋找適合中國煤礦特點的技術。當然,政府的扶持可以使技術來得更快、更有效一些。
瓦斯要從“奪命殺手”成為戰略資源,時間和速度很重要,政府應當以豐厚的補貼和有效的稅收、價格政策支持,以盡快實現瓦斯的“救贖”。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對于瓦斯的開發利用,無論政府如何鼓勵都不過分。
(作者為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電子郵箱bqlin@x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