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真正的問題在于你想要怎樣的人生”
“人們明明是因為想生養孩子才生養的,可他們總是強調這事兒有多難?!?br />
“和女性相比,男性在生兒育女之事上(至少在孩子出生之前)鮮有嚴肅思考,而女性自打出生就要面臨這個問題,耳濡目染之下,一輩子都會對這件事有所思量?!?/blockquote>責任編輯:邢人儼
部分科學研究力證母性本能的存在,認為荷爾蒙等生理因素會影響女性的生育選擇,母子之間存在天然的紐帶。
當一位女性上了年紀,每逢與人互相寒暄,難免要回答這些問題:“你有幾個孩子?”“為什么不生呢?”“老了后悔怎么辦?”
考特尼·侯德爾是一位圖書編輯,她對這樣的情形不勝其煩,“無論如何,就因為身旁有陌生人無禮地問了一個與他無關的問題,我就必須敞開心扉,解釋自己的所思所想,這實在讓我厭煩透頂?!?/p>
問者無意,但對很多選擇不生育的丁克人士來說,這不是三兩句話就能解釋的決定。美國女作家梅根·多姆干脆有了一個主意:請人來把抉擇的心理過程寫成文章。侯德爾就是她邀請的作者之一。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從1964年開始,全世界女性的人均生育數逐年下降,到2019年已經下降了52%。2017年,美國多達71.3%的成年人沒有子女。最近一項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一的美國女性稱,由于疫情影響,她們希望推遲或少生孩子。
多姆正式啟動這本書是在2013年,時機剛好,丁克忽然在美國變成了媒體熱議的話題。那年,《時代》周刊做了一組專題報道,標題為“此生無子女:擁有一切,意味著沒有孩子”,封面是一對男女悠閑地躺在沙灘上。多姆認為,這張圖恰恰強調了最普遍的誤解:那些不要孩子的人只是貪圖昂貴的玩樂、奢侈的度假。自私、淺薄、自我中心之類的指責仍然隨處可見。
丁克人士自己的解釋也常常不準確。多姆發現,有人喜歡故作瀟灑地說,我寧愿把錢花在度假上、我寧可拿錢去買奢侈的鞋,“這不是任何人不要小孩的真實理由?!彼J為,承認自己本就不適合養孩子可能有些屈辱,“他們寧愿讓自己看起來物質而膚淺?!?/p>
多姆聯系了很多曾公開宣稱要丁克的作家,向他們發出邀請,卻只有極少數人愿意提筆。有些人說,這個選擇不是刻意的,沒有太多思考可以寫;也有人回復,他們有話想說,但怕文章出來會傷害到家人。知名小說家加里·施特恩加特曾宣布自己永遠不要孩子,他給多姆回過來一張嬰兒的照片——那是他剛出生的兒子。
最后多姆收集到16位作家的答案,其中包括13位女性和3位男性。每個人做出決定的原因不盡相同,生養與否的選擇,最終通往孤獨、童年創傷、親密關系、自我實現等生命深處的議題。
這本書2016年在美國出版后,入選《紐約時報》暢銷書榜。2021年,中譯本《最好的決定》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多姆驚訝地發現,很多為人父母的讀者也會好奇別人選擇丁克的原因,讓這本書在育兒類目里也大受歡迎。
“就算這只是少數人的選擇,不代表它就不值得談論?!蓖ㄟ^視頻電話,多姆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拒絕為人父母是不是自私?
51歲的多姆自己就是丁克的一員。年輕時她覺得總有一天會生孩子,只是時機未到,同時隱隱地恐懼著,當了母親以后快樂就和她無關了。二三十歲的時候,她有過幾段戀情,不止一次因為要不要孩子的分歧而分手。
39歲那年,多姆和比他小一歲的丈夫結婚了。當時母親病重,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