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官員境況追訪——如魚得水,還是愿賭服輸?
官員下海的通道已經打通,現在的問題是,下來的官員能否再上去,下海的他們還有沒有機會重新上岸?
責任編輯:鄧科 李小鳴
前廳長游憲生聞聽一個朋友不能如約赴宴,他說,多點了一個人的菜,于是,掏出手機給最后離開辦公室的員工打電話,禮貌地問他,如果晚上方便的話,請一起用餐。
晚飯過后,游去地下停車室駕車,車子駛出門口,他對保安說:“辛苦了,兄弟。”
記者將這些細節轉述給一位江蘇籍廳級官員,該官員感慨,此類細節一般不會發生在在任市長、廳長的身上。
自2000年始,記者開始矚目發端于世紀之交的“第三波官員下海熱”,時值改革開放30周年,記者回訪八年來陸續采訪過的下海官員,看他們當下的情境和變化,并順著他們的思路,追問已經從政策法規層面完善官員下海制度的中國,還能否創設一個新的制度規范,給有意于重返官場的下海官員一個“上岸”的機會。
一天到晚游泳的魚
11月30日上午,年屆知天命的鄭寧,從一輛噴著“赫柏灣”標記的帕薩特轎車中走出,跨入政府官員尋常很少光顧的咖啡吧,與記者講述他下海之后的人生。
51歲的鄭寧下海前是江蘇省盱眙縣縣長,2003年底,從美國學習歸來不足一年的鄭,不顧市委書記勸留,辭官而去。
下海之初,鄭受聘于連續六年入選世界日報發行量百強榜的《揚子晚報》,擔任總經理,做“報販子”。
兩年過后,受一位澳大利亞籍華人企業家的邀請,鄭寧重操舊業,改做“酒販子”。過去,鄭曾讓一個瀕臨倒閉的國有酒廠起死回生,并塑造了一個江蘇家喻戶曉的白酒品牌——“今世緣”。那位澳籍華人是他兒時的伙伴,在澳大利亞買了一個葡萄園,生產干紅,取名“赫柏灣”,他希望鄭將這三個源自希臘神話的漢字,變成中產階層耳熟能詳的中文品牌。
今天,赫柏灣還未能像它的廣告一樣進入南京人的生活,距離一個享譽中國的名牌,還有一段一眼看不到盡頭的路。他的下屬說,不管怎樣,鄭寧總是很高興,即便是開頭兩年不贏利,部分股東準備撤資,他的臉上也看不到愁苦;眼下,勢頭好了,他也沒有小人得志的狂喜和驕傲。
鄭寧說,他總是希望以最少的投資最高的效率辦最多的事,所以,一天忙到晚,像歌詞中唱的“一天到晚游泳的魚”。
鄭是記者回訪的下海官員中對記者最不忌諱的一位。他說,他下海幾年的經歷,談不上好,也談不上壞,但心情愉快。
一位曾經與他同事的官員懷疑他的笑容是否發自內心:“如果鄭寧當初不下海的話,在官場上干得也決不會差,也許現在已經躋身地市級行列了?,F在,就是一個生意人,怎么能與地方高官相提并論?”
鄭寧說,老同事的懷疑自然有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