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未來人口新形勢,探索“積極養老”新路徑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人,是當今世界老年人數最多的國家。截至2019年,我國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7.8%,算下來就是6個年輕人養1個老人。按此計算,到2025年,中國將有3億老人過重陽節。早在2012年,我國就正式將“重陽節”設為全國“老年節”。如何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健康發展老齡事業,也成為重陽節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使命。

“銀發浪潮”下的老年人

根據艾媒咨詢調查數據及前瞻研究院預測,2022年中國養老產業將超過10萬億元規模,年增速超過15%??梢灶A見的是,未來國人對于養老的需求,肯定是依托在品質之上的“積極養老”。

如何有效應對日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并滿足老齡人口健康養老需求,不僅事關百姓福祉,更成為了國家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

從國際的成熟經驗來看,保險業與養老產業是天然契合的“天作之合”,一方面,養老產業資金投入大、周期回報長的特點,與保險資金追求長期穩定收益的特點具有天然契合性;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擁有大量的高端消費客戶,當前保險產品可以提供晚年生活所需的資金,而構建高品質養老社區和服務,則可以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養老需求。

人口老齡化加速,“銀發經濟”催生機構養老需求

從需求端看,《中國養老機構發展研究報告》預計,到2030年和2050年,我國失能老人將分別達到0.62億和0.98億人。高齡人口和失能人口的增加將刺激專業養老護理服務的高速增長。超少子化導致老年撫養比進一步上升,機構養老作為未來養老模式的發展趨勢,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從政策方面來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也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高度重視養老產業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出臺養老政策頻繁,針對不同收入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構建多層次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滿足老年人的醫療需求已經成為一大趨勢。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指出,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多渠道、多領域擴大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

地方層面,各地方政府通過金融扶助,場所保障、稅費減免以及財政補貼等多種方式支持養老產業發展。

如北京市2021年1月頒布《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到 2025 年,千人常住人口養老床位數達到7張,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比重提高至60%。

云南省2021年1月發布《云南省民政廳關于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 促進養老服務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2021 年不低于35%、2022年不低于50%。

人口老齡化加速,養老需求旺盛。我國老齡人口絕對數量逐年攀升,目前已成為全球唯一老齡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盡管大眾對養老的品質需求不斷提高,但當前我國養老資源供給明顯不足。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養老護理行業缺口超1000萬人。

從供給端來看,《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民政系統推動建設的各類養老機構已超過740多萬張床位,多年來卻一直被詬病床位空置率高,入住率不足6成。

我國養老機構、養老資源短缺

養老機構良莠不齊,醫療資源短缺。加上我國養老機構發展起步較晚,企業和社會普遍對老年護理服務業、文娛業、旅游業、保險業等需求缺乏認知,導致行業發展不全面,無法形成聯動,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事實上,康養產業涉及到的環節眾多,想要做好并不容易。有分析指出,養老機構空置率高,主要是老人醫護服務、希望離子女近等心理需求等要求未被滿足。參考發達國家的養老社區投資運營經驗,美國早在 20 世紀上半葉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其養老社區市場化程度最高,大部分的養老機構屬私立性質,政府通常只向退休者提供最基本的養老需求。

險企加速布局養老社區,“保險+產品”模式成主流

當前,國內大型保險公司陸續布局養老產業。從國際的成熟經驗來看,保險業與養老產業天然契合。2009年,保監會出臺《險資投資不動產辦法》和《險資投資股權辦法》,允許保險公司投資不動產和企業股權,由此揭開了政策鼓勵保險公司進軍養老的序幕。

相對于其他的養老社區投資者,保險公司投資養老社區的核心優勢是依托保單盈利,從而支持對養老社區的高品質投入;同時未來的投資收益率與后期運營服務質量掛鉤,因此保險公司有更強的動力保證高品質的服務水準。

國內保險公司具有資金規模大、負債久期長、產業整合能力強等特點,在養老產業優勢突出,已成為中高端養老市場的生力軍。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末,中國人壽、泰康人壽、太平人壽等10家保險機構投資47個養老社區項目,分布于北京、上海、海南、江蘇、廣東、安徽等20個省市區,總床位規模約84155張。

平安、泰康、太平、國壽、太保等公司不斷加碼進軍養老產業,對于保單銷售的促進作用已體現,未來規?;季旨痈咂焚|運營的養老社區將提升保險公司差異化競爭力。各公司在養老社區的定位、投資模式、運營方式、入住方式等方面各有異同。2021年至2023年,保險公司中高端養老社區或將迎來一波開業潮。

保險公司投資養老社區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重資產投入模式,依托集團的資產優勢投入資金自建養老社區項目,這種模式取決于公司的資產規模,保險公司的角色往往是“投資商、開發商、運營商”合為一體。

第二種是輕重資產相結合的模式,部分養老社區自建,同時與第三方簽約合作或者以股權投資養老機構;第三種是純輕資產模式,即全部與第三方合作的模式,通過第三方現成的養老床位數來實現資源互換。

早期進入養老產業的保險公司,大多是采取重資產模式入局,但這也考驗著保險公司的資金流動性、戰略定力和運營能力。近年來,輕資產或者輕重并舉的模式也受到保險公司的青睞。保險公司用較少的資金撬動了更大規模的養老服務供給,以更多的專業護理和運營服務來加持養老社區。

“保險+養老產品”模式在險企中其實不算新鮮,但平安在金融、醫療和科技等領域的多年沉淀及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賦予其獨特的競爭優勢。

長者們需要陪伴

對于長者們來說,除了硬件設施,更需要服務和情感需求,比如相比獨居生活,更希望有精微照料和生活社交;慢病希望可以有健康管理,甚至解決高頻看診的不便,在偶發大病時,需要直通名醫。

在這種需求下,保險公司構建了“保險+醫療+養老”的生態圈。在這種模式下,保險公司更注重醫療的投入,從線上和線上兩個角度,發揮保險、醫療、服務等綜合優勢,構建服務生態圈,實現B2B2C的商業閉環,而養老則成為其中重要一部分。

金融+醫療+康養,險企破解養老焦慮難題

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包含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健康支持等體系的健全完善,還包含著繁榮老年消費市場、建設老年宜居環境、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擴大老年人社會參與、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等具體工作任務。

《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指出,我國形成了“9073”的養老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是保險業的天然使命。根據規劃,多家保險機構旗下的養老社區(下稱“保險系養老社區”)將于未來三年內扎堆開業,如泰康之家、太保家園、新華家園的部分園區。

養老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催生出了越來越多的業態,除重資產的大型養老社區外,還有各類輕量級的服務項目,涵蓋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險資布局養老,可以深耕已有的壽險客戶,為老年人打造圍繞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向上銜接工程保險,向下銜接醫療保險、護理保險、養老保險、上門服務等,繼而帶動公司的整體發展,提供公司的綜合收益。

具體來看,在金融產品上,除了養老金,客戶可能還要配置重大疾病保險、醫療費用保險、失能保險等一系列的其他保證類產品,匹配不同風險保障。

就以上需求來看,我國險企龍頭——中國平安給出了全面性的解決方案。首先,中國平安將布局輻射一線城市副中心及核心二線城市優質區位,提供多種康養社區業態選擇;其二:中國平安聯合了4.9萬家診所、2萬家體檢中心、30萬名醫生打造了完善的健康醫療服務網絡;其三:中國平安為用戶匹配三私專屬服務(私人醫生,私人教練,私人營養師),提供一站式健康科技管理;其四,考慮康養人群“財富管理+資金保障+財富傳承”的三大核心訴求,中國平安搭配了金融方案。

有專家指出,當前,束縛我國養老社區發展的,還不是盈利性,而是在于資本投入的充足性和持續投入的容忍度。保險公司參與養老行業,是源于其資金屬性與養老行業有著較強的匹配度,與保險主業能夠形成更好的產業協同。

養老機構、養老社區的發展,助力老年人煥發生命活力

在經歷了半世的操勞和生活的風霜之后,銀發族們剩下的也許只是時間與消費能力。如何在“銀發經濟”的市場長期深耕,真正關注到老年人的需求?相信在養老產業的發展壯大下,保險公司們會交出讓社會滿意的答卷。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