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非遺面孔 |?傳承千年的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歷史長河中的瑰寶,是歲月賦予我們的禮物。千百年過去了,一代代優秀的非遺傳承人穿越千年時光,讓非遺歷久彌新。在今天,他們仍在努力,并賦予了非遺文化更強的生命力。
徐斌斌(藍印花布非遺傳承人):堅守傳承,讓藍布印染技藝在現代“復活”
因祖輩從事染布,徐斌斌自幼跟著家人學習制作藍印花布。對她來說,藍花布印染制作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傳承。
為了化解藍印花布是“日本特產”的誤會,多年來,徐斌斌堅持投身藍印花布印染的傳承工作。近十年來參加培訓,拓寬眼界、提高創作能力,思考如何做出符合現代人審美觀的產品。她創立仙居漢青染坊,讓更多人參與藍花布印染,努力讓這門技藝在現代“復活”。雖只身奮斗,她卻為這門傳統技藝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陳志賢(竹刻技藝非遺傳承人):尋本溯源琢金石,借古開今刻漢青
富陽竹刻天下聞名,陳志賢是這一藝術瑰寶的傳承人之一。傳承非遺品質的工藝精湛,陳志賢又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文化修養進取。陳志賢自幼學習竹刻,40年來刻苦鉆研、專心創作,是同行和鄰居眼里不折不扣的藝術“瘋子”。
這位“杭州工藝美術大師”曾傾注大量心血,花費兩年半雕刻中國最長竹簡——草書陽刻《唐詩五十首》;他投入百萬資金購買老屋,只為成就“陳志賢竹刻藝術館”;為了作品盡快面世,他常開晚班,甚至是通宵達旦。雖然經濟不寬裕,但作為非遺傳承人,陳志賢始終堅持走在推廣發揚竹刻技藝的道路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