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名字的古建匠人:“再有個十年我們就干不動了”
這些在多年的工程里培養出的工匠,成為山西省古建筑修繕的中流砥柱,默默無聞地守護著山西古建筑。
發自:山西太原、運城
責任編輯:周建平
▲2015年4月,西莊村魁星閣 圖/連達
古建匠人是一個統稱,他們是木匠、石匠、泥瓦匠、彩畫匠等等,他們的工作與載入史冊的名勝古跡相關,有古建筑的地方,就有古建匠人。
古建筑數量占全國第一的山西省,在建國以來的保護維修工作中,培養了眾多有技術和經驗的匠人,他們憑借雙手將規劃設計和施工概要變成每一處實在的成就,而翻閱文獻和報道卻難尋他們的身影,連名字都不會被記錄。在相關文獻里,他們被稱為“施工技術隊伍”,他們的存在,全在一磚一瓦、一梁一柱之間。
從士農工商的四民差異到元代以后的匠戶制度,工匠的社會地位歷來低下,現在的古建匠人某種程度上延續著這樣的狀態,他們處于社會底層,文化程度不高,多因家貧而輟學,轉去學一門手藝,少數人能通過積累成為有資質的工程師。
我們對古建匠人的尋找從新絳縣西莊村開始。2021年9月底至10月初,晉南運城市連下一周暴雨,新絳縣多處古建筑面臨危機,“國?!?、“省?!钡碾U情較輕,受損嚴重的多為未定級或未登記在冊的古建,閆家莊一座本就破舊的魁星閣在暴雨中倒塌,而原本墻體大面積開裂的“縣?!蔽髑f村魁星閣,因今年的修復逃過一劫。
修復魁星閣
10月18日,農歷九月十三,西莊村一年一度舉行廟會的日子,趕集的熱鬧持續了整個白晝。天一擦黑,小吃攤販推著車占據了通往村廣場的路,廣場里的戲臺下黑壓壓地擠滿了人,晚上這里要上演地方劇種蒲州梆子,古蒲州距此不遠,位于如今的運城市永濟縣。
晚上7點多,劉師傅不緊不慢地從村東頭走向廣場,戲臺上的演員已經開唱了,第一臺戲唱的是《火焰駒》,一部才子佳人戲。劉師傅在人群最后排找了個空位站著,身旁是結伴看戲的村里人,搬著椅子、推著電動車或三輪車坐著。戲里的丫環遍數12個月的花期,開導小姐情路艱難,劉師傅向四周看了看,工隊里其他師傅散落在人群里,一個也沒找見。
劉師傅跟隨工程隊3月份來到西莊村,修復村里的魁星閣。工程隊不到十人,帶隊的劉師傅和泥瓦匠張師傅、王師傅來自晉中市榆社縣,木匠家師傅來自運城市萬榮縣,另外在新絳縣本地招了一名木匠、兩名小工。做飯的大嫂是從榆社縣請來的,晉中晉南飲食有差異,榆社的師傅們吃不慣本地的菜。
▲劉師傅和家師傅在打磨電鉆鉆頭 圖/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聶陽欣
工程隊租住在村里一戶人家,師傅們用木頭做了幾張單人床,住在一間屋子里, 除了床以外,家具只有一張桌子、幾把椅子。他們習慣了跟著項目走,項目在哪人在哪,幾乎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回家。
魁星閣從3月底開始修,按照原來的計劃,現在已經修完,然而今年雨水多,工程延緩,預計得修到12月。這是一座清代建筑,寄托著村里讀書人一舉奪魁的祝愿,底部為方形的磚石基臺,上面架了三層方形樓閣。住在魁星閣旁邊的年輕人石頭記得,小時候他天天爬上閣樓玩,在上面找當年日本人留下的彈坑。近幾年魁星閣屋檐傾斜坍塌,磚墻開裂嚴重,村里不讓小孩靠近了。
修復得先把已經損壞的墻體和屋檐拆除,完好的結構要剝離出來盡量保留,比如刻了字的木匾、屋檐檐角的風鈴。重砌的磚塊用的是從清代民宅上拆出來的舊磚,上面有當年手工制作留下的指痕,新舊程度、顏色深淺不盡相同,屋檐的木料也是特意尋的老木頭,為了使修好的樓保留古意。
基臺已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