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專家設計技術化反腐
一個國家的腐敗情況應該如何測量和診斷?進一步說,如果有腐敗,是否可以及時預警?中國的反腐專家正在力圖解決這個問題,并認為已經找到了適合中國的初步方法。
責任編輯:傅劍鋒 實習生 盧麗濤
一個人生病了可以通過望、聞、問、切查知病情,如果一個官員腐敗了,也會有種種公開和隱秘的反常行為。
反腐專家的努力,就是想把一個政府機構人事調查過頻、決策過于封閉和神秘等反常行為進行分類觀察,綜合分析,從而診斷一個官員的腐敗可能。
一個國家的腐敗情況應該如何測量和診斷?進一步說,如果有腐敗,是否可以及時預警?
中國的反腐專家正在力圖解決這個問題,并認為已經找到了適合中國的初步方法。何增科是中央編譯局當代所所長,著名的反腐專家,這位政治學者剛剛完成的一項研究,將對上述問題進行回答。
人事調動頻率、公眾口碑都被用來測量腐敗
比如——在何的研究中——如果一個地方政府的官員階層職位輪換和調動過于頻繁,則有可能存在人事腐敗。
已有的例子中,貪腐官員、安徽省潁上縣原縣委書記張華琪曾在上任5個月內對全縣所有鄉鎮官員來了一個“不留死角”的調整;而一次會議上調整提拔上百人的事,在其任內發生過多次。
反之,如果一名官員在某一職位上任職過久但又拒絕調動,則很有可能是該官員在這一地方上的腐敗“成果”頗大而不敢離開,以免暴露。
另外,如果一個國有企事業單位的領導,比如某中學的校長——其公眾口碑在進行問卷調查時很差但升遷卻很快,則其背后可能是有腐敗存在。
某些數據亦是風向標。一個地區,如果打擊商業賄賂時立案很多但最終起訴很少,那么可能是貪腐的征兆,其阻力背后往往是諸多腐敗利益“聯盟”。指標中甚至包括新聞記者調查腐敗案件受阻的程度。
這套名為“腐敗與治理狀況的測量、評估、診斷和預警”的評估體系是在一個研究“預防和懲治腐敗”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資助下完成的,它同時也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治理評估框架”的資助,該項目的主持者是著名政治學者俞可平。
目前對于廉潔程度的測量,透明國際和聯合國反腐敗與治理研究機構等采用主觀評價法,結合受訪人與官員交往的親身經歷進行較為全面的主觀評價。
而國內學術界還多用客觀評價法,即用查處腐敗案件的數量、人數、案值來衡量。“這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