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中的柳絲:王光祈故鄉遺跡探訪記

溫江的空氣,晴也罷陰也罷,怎么吸,都有先生激昂、熱血的講演,遼闊、深透的音樂。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一百多年過去,先生留在桑梓地的遺跡還能尋否,今可安好?

責任編輯:楊嘉敏

出生地

一覺醒來,見路道已濕,行人撐了傘,方知下起了小雨,蜀地水霧把視線氳氤得陰沉沉的。這樣的天色,倒也應合了先生短短一生的孤絕、跌宕的運程。

與李永康在溫江拉菲酒店大廳碰面后,我們駕車向先生故居駛去。身為溫江區作協主席的李永康,既是作家,又是王光祈研究的本土專家。他說,至今沒有一本《王光祈傳》問世,令人不解。他有意寫一本,填補空白,資料都收集了二三十萬字,可就是下不了決心動筆,因為出版社告訴他,對社會上的大多讀者而言,王光祈這個名字,還很陌生,出版后將面臨虧損風險。對此,他很是無語,又莫可奈何。

王光祈肖像圖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紅燈,綠燈,幾停幾不停,十多分鐘后,沿來鳳路過橋,右拐,上金河西路,泊路邊,到了。我一臉懵懂,就是這里?

但凡對先生有所了解的人,皆知先生出生地在“魚鳧鎮小河村”,可眼前,哪有鎮,哪來村?唯一可以指認的,是一條并不小的河,清澈,響亮,沿景區化的人工堤岸奔騰。水岸距我們的泊車位很近,約20來米,其間擱著綠化帶和健身步道。永康介紹說,這條河名楊柳河。

下車,永康指著馬路對面的一片建筑說,看,就在那里。路很寬,四車道,車有往來,不算密集。我看見馬路正對面有一個小區,內里的建筑為多層和小高層。大門右邊隔著一條小巷的,是一排宏大的鄰街高層樓盤,頂上安有四個金色大字“世紀濱江”。我們躲著往來汽車,像三尾舉著傘的魚,向馬路對面游去。

溫江區幅員277平方公里,絕大部分為鄉村,一望而知,此地絕對是城區中的主城區。永康說,這個區域,以前叫魚鳧鎮,是以古蜀時期第三代蜀王命的名,后來更名為柳城鎮,現為柳城街道。王光祈的故里,早先地處縣城西門外,在城區擴城和開發建設中,其小河村地名已不存,今屬柳城街道德通橋社區。

地標很明顯,我還在馬路中間就被它吸引。我看見,在小區大門進出車道之間的門衛室前綠化地帶上,立有一方高約2米、寬約0.8米的紅色花崗石碑。石碑上端鑲嵌有黑底金色的太陽神鳥徽標和“成都文化地標”字樣。中部大面積鑲嵌有一張銀灰色不銹鋼板,上刻大字“王光祈故居遺址”,簡介稱,1892年10月5日,王光祈先生出生于此地。

先生家族入川一世祖王宏信,在“湖廣填川”狂飆中于清朝乾隆年間,從祖地湖南落擔四川溫江,以經營鑄鍋鑄罐為業。祖父王再咸,清咸豐舉人,曾在京城執教八旗弟子20多載,當過相繼出任四川總督的趙爾巽、趙爾豐兄弟的授業先生,著有《澤山詩鈔》等詩文集。父親王展松,秀才,曾供職清政府內閣,后辭職返鄉經營鍋廠,在先生出生前兩個月,不幸客死隆昌旅途。那個時候,出縣城西門,找王家老屋,只需問鍋廠在哪里就行了。隨著父親的猝亡,王家經濟逐漸衰落。

在地標名稱和簡介之間,鑲嵌著一幀百年前的黑白老照片。畫面顯示,先生的“出生地”有一座農家大院,大院前邊有一個頗見規模的荷塘,整個畫面處于林盤半抱狀態,川西壩子昔日鄉村風情盡在畫中。

放眼環顧,平地起高樓,哪里去尋找田園鄉村,哪里去踏勘先生祖居的風物和地理形制?發展與承繼,建設與保護,為什么總不能同拍共情,為什么退場的總是后者?感嘆之余,只能在心里聊以自慰地說,但不管怎樣,還是不虛此行,畢竟,支撐過先生的大地的骶骨還在,照耀過先生頭頂的天空還在。

微閉雙眸,讓身體盡情萃取先生的大地,吸納先生的天空,慢慢的,鬧市退潮,萬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奎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