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幸福力與適應力
社交媒體大行其道,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表面上加強了,但社會沒有因此變得更和睦、更團結和更親密。
責任編輯:劉小磊
美國作家埃里克·霍弗(1902—1983),一生十分傳奇,父母早逝的他,靠自學成才。長年從事碼頭搬運工作,1964年成為加州伯克利大學高級研究員后,仍未離開碼頭。他的著作多次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狂熱分子》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人類是唯一有意識地尋找幸福的動物,“幸福力”(capacity for happiness)指個人獲取和享受幸福的能力。有此能力的人知道如何向“幸福的狀態”(state of bliss)邁進,并較一般人在那里待得更久。這類人擁有的不一定是比別人更多的財富或更大的成就,而是一件可能是上天賜予但自己必須懂得珍惜的禮物——知足常樂(the gift of contentment)。
現代人愈來愈不快樂并非無因。在這個企圖以“及時行樂”迎合“貪得無厭”的時代,知足已死。在各式各樣算法(algorithm)的支配下,人人都想要更多,但更多什么卻沒有人知道,只是想要更多。
也許我們已進入一個“后幸福年代”(post-ha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