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聲訪談:我們和劉慈欣聊了聊童年、啟蒙和少兒科幻丨南周頭條播報
責任編輯:周凡妮 實習生 黎佩佩
*點擊播放,收聽本期南周頭條播報·獨家(原聲)訪談劉慈欣
南方周末:在你自己的成長里,在15歲之前其實沒有一個少兒科幻閱讀的經歷,除了《地心游記》這種之外,其實沒有科幻的陪伴?
劉慈欣:沒有,我童年只讀過那么一本(科幻)書,后來改革開放以后才陸陸續續讀到別的。
南方周末:那個幻想的年紀已經過去了?
劉慈欣:沒有過去,那會兒還算是一個少年時代。我上初中的時候已經能看到很多科幻了。
南方周末:所以它還是能參與到你的童年里面?
劉慈欣:對,特別是對科幻高潮的時代,其實是比一般的幻想要來得晚的,像15歲左右正是一個人對于科幻的想象最活躍的時代,因為在那之前,他的那些想象力可能不是基于科學的,那個時候知道的科學不太多,科學也沒有激發他的想象力,所以他要等到一定的歲數之后,對科學技術大致的東西有一定了解的話,才能達到科學幻想最旺盛的一個時期。
南方周末:所以今天我最開始的想象和好奇是,因為今天的孩子他的閱讀面也好,他接受的東西從創作這一端也可以重新定義所謂的少兒科幻,還是說原來的定義,符合他們認知的那個一整套仍然是有效的,有沒有必要去更新少兒科幻的內涵?
劉慈欣:首先他以前的那些肯定有效,因為你說的這個閱讀面廣,還有見識廣,也有一個年齡范圍問題,少兒科幻從最小的少兒,小學一年級一直到初中的,即便是初中需要重新定位,一年級的孩子還是得按照以前的這種定位,對吧?另外,確實你說的也對?,F在不光是少兒科幻,所有的少兒文學與以前相比都有了一定的變化,這個變化在哪呢?以前的少兒文學也不是絕對的,但大部分會避免一些負面的、黑暗的東西,但是現在的少兒文學會直面這些東西。比如說很多的童話是很黑暗的,甚至黑暗到有點變態。
科幻小說也是這樣,這種描寫范圍的擴大,它的功能就是讓孩子們能夠真正認識到真實的世界,不只是有美好的東西,還有很多黑暗的東西,你要為迎接這些東西做好準備,這也是有它的意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