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充滿市井氣俚俗味的長卷” ——黎紫書筆下的南洋《流俗地》
(本文首發于2021年11月4日《南方周末》)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邢人儼
怡保是馬來西亞霹靂州首府,也是該國重要城市,華人比例高于馬來人,市內通行粵語,文化多元。因曾是產錫重地,怡保也被稱作“錫都”。
新近的專欄里,黎紫書寫的凈是老去。她即將50歲,專欄取名“老練習”。照母親的說法,這個年紀“死就一世,唔死就大半世”。人生到此,大體塵埃落定。
2019年9月回到馬來西亞,黎紫書再沒出遠門。她待在家鄉怡保,行動管制后更少出門吃飯,只能在網上與朋友聊天?!芭紶柸ゲ稍L,也不曉得去什么地方,碰到什么人,還是有一點擔心自己是不是帶著病毒?!苯o新冠疫情困住,她不免心生懊惱。
黎紫書排行第二,母親和大姐一起住。大姐考試幾乎從未及格,高中輟學打工,賣物件、賣早餐,不愿考駕照,也沒什么憂愁。由此,黎紫書從小就覺得自己是大女兒。母親倒隨遇而安,不畏病毒,唯恐染病連累家人?!澳钦Z氣,并非人生再無牽掛,僅僅是活累了?!?/p>
變故還在衍生。怡保雨量豐沛,大大小小的降雨召之即來,不久前猛然干旱酷熱,持續約莫一個月。氣候驟變不同尋常,又好像與其他地方同甘共苦。雨水回來,生活就更熟悉一些。
黎紫書每天去后巷喂流浪貓狗,別人家的貓有時跑來湊熱鬧。她救活過狗群中的老大,三年過去,它的“傻氣”已然消失。講述種種“最安慰的事情”時,她身后飄起清真寺綿長的吟誦,一輛摩托突然轟隆駛過,迅速歸于沉寂。
以“流俗”為名,黎紫書將周游于恒常與無序的生活搬進長篇小說。她初始就認定要寫一位盲人女性,為她開放視覺之外所有感官。作家時常忘掉頭等大事,不慎讓主角銀霞迎來光明。她趕緊閉上眼睛,嘗試摸索椅子,重新體會無盡的黑暗。
2020年,黎紫書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流俗地》出版,距離前一部《告別的年代》恰好十年。小說入選了2020年《亞洲周刊》中文十大好書的小說部分,并于次年推出簡體中文版。書寫又一次誘發病痛,作家“將每日能端坐在電腦前寫作的時間當作回光返照般,被施舍得來的時光”。她時時告誡自己,也許這是“最后一部長篇”。
與黎紫書從前的作品相比,很多讀者自《流俗地》讀到了更多溫情。作家說不出變化由何而生,或許心境改變,又可能源自人生嶄新階段。兩部長篇小說精準對應兩代人的生活,主角杜麗安與銀霞,分別與母親和黎紫書年齡相若。
以喧鬧和孤寂并存的方式,《流俗地》記錄了銀霞的成長過程?!澳撤N程度上也是我自己對這個土地、那個時代的回憶跟見證吧?!崩枳蠒鴮δ戏街苣┯浾哒f。
“銀霞背后拖著的影子,是我”
作為讀者,黎紫書每每遇到未能“立起來”的小說人物。她為之惋惜,相信作者需要投入更多情感。她先給銀霞吹一口氣,“那些人物自然就找出來了”,生活靜默地滲入小說。女孩定然具有不同尋常的智慧,但人生總體是平衡的,“不至于有那么夸張的大苦大難”。
生活于彼此同情又不乏各自盤算的地方,理應有真誠的朋友相守。華人男孩細輝被生活壓制得性情軟弱,毫不意外地崇拜依靠銀霞。近打組屋“樓上樓”既然五方雜處,另一位伙伴不妨是聰明的印度裔男孩拉祖。在中國作家王安憶眼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陳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