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學者談與李澤厚的相遇
細細一想并不奇怪,《美的歷程》剛好是年輕作者、年輕讀者相聚在激情燃燒的八十年代?,F在,李先生老矣,他的讀者也在慢慢老去。提起李澤厚和他的書,不少年輕人茫然如聞開天遺事。
責任編輯:劉小磊
吳承學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1980年代的讀書記憶是溫馨的。那個時代百廢待興,一切都是開放而自由。我們正當年輕,如饑似渴,對于各種書籍、各方面的知識,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就像大旱之后干裂的田地,突然遇到充沛的時雨。當時,陳景潤因為徐遲一篇報告文學《歌德巴赫猜想》而成為全國人民的偶像,而李澤厚則是許多大學文科生的崇拜對象?!睹赖臍v程》初版是1981年,出版后洛陽紙貴,居然成為一版再版的暢銷書。這不僅是一種學術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人們從長期壓抑中解放出來,表現出對美的強烈訴求,這也是思想解放運動思潮中的一朵浪花。那時,李澤厚還是五十歲上下的年輕學者。許多大學生如癡如醉地賞讀、討論這本書,給人的感覺就像一班去春游的小孩,尾隨著老師,在鮮花怒放的郊外,觀察姹紫嫣紅的春天。那種興奮和激動,實在難以言傳。
這是一本充滿激情與想象的藝術隨筆。書中有很多“也許……也許”這樣的推測之言,它不嚴謹,但充滿靈氣與感悟,給人以想象與啟迪。這本不足二十萬字的書,從中華文明的源頭一直講到清代,涉及哲學、藝術、美學,文學等諸多問題。你可以說他是蜻蜓點水,也可以說是畫龍點睛?,F在重讀此書,覺得它對中國古代藝術的許多評點,仍是不可移易的。比如李澤厚把“杜詩、顏字、韓文”作為盛中唐之交的藝術典范,“它們一個共同的特征是,把盛唐那種雄豪壯偉的氣勢情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秦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