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戰爭】CPI往上躥的兩個助推器
如果說CPI開始火箭般上躥的話,那么這個火箭的兩個主要推動器就是房價上漲和“美元人民幣”。
在3月18日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表示,目前經濟最大的問題是物價上漲。
一個物價問題,我們怪了一圈:從豬瘟到國際油價和國際糧價,當然還有鐵礦石漲價,再到后來的大雪災,弄到最后,成了“最大的問題”。到今天,誰都能感覺到手中的鈔票“毛”了起來,物價到底怎么了?
如果說CPI開始火箭般上躥的話,那么這個火箭的兩個主要推動器就是房價上漲和“美元人民幣”。
從PPP到CPI
小時候看戲《十五貫》,就很想知道,“十五貫”到底能折合人民幣多少錢。原以為這是個小問題,后來才知道,其中大有學問。
事實上,真要把這個問題說清楚,至少需要引進兩個專門術語: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購買力平價)和 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費者物價指數)?!癙PP”的指導思想是,在對不同國家的經濟數據做比較時,不是通過“匯率”來換算這些數據,而是把它們都換算成實物和服務,然后再進行比較。這可以避免由于匯率失真而導致的誤判,可以更為真切地描述各國人的真實生活水平。比如,依照世界銀行的計算,在2003年的時候,1.8元人民幣的PPP相當于1美元的PPP,雖然當時的匯率超過了一比八,這樣計算下來的中國GDP要遠高于依照匯率計算出來的結果。
PPP主要用于不同國家或經濟體做比較,歷史上的“十五貫”雖然也是咱中國的事情,但是要給現代人一個真切的描述,免不了還得借用PPP的方法。比如,看看是否有文獻記載,當時的一貫能買多少大米、雞蛋、服務之類的(當然,可能還要考慮一下,歷史上的雞蛋都是現代人所謂“土雞蛋”,歷史上的大米沒有上化肥農藥什么的,差不多像現代人所謂的“有機米”)。
PPP主要用來比較不同國家的經濟數據,CPI則主要用來比較同一個國家不同時間的物價水平。當然,還有一個小區別,那就是進入籃子的物品不同,進入CPI籃子的只是消費品和服務,而PPP還包括投資。
跟PPP有點類似的是,CPI的本意也是想糾正名義貨幣數字的不準確,它把不同時間的貨幣換算成實物和服務,然后比較,通過這個來描述物價水平。比如,近期公布的2008年2月CPI漲幅為8.7%,就是說,在2007年2月,人們花100元所能買到的商品和服務在2008年2月要花108.7元。
雖然我們在這里用到“水平”這個詞,但不同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并不是如水一般在一個平面上齊頭并進,而總是有的在漲,有的在落,CPI想描述的是一個總的趨勢。
這樣,選擇什么商品和服務進入“籃子”,同時確定它們分別占多大的權重,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CPI的結果。這一點跟股票指數的情況完全一樣:同樣的股市,不同的指數會有不同的描述,甚至會出現有的指數漲、有的指數落的情況。
在20年前,一輛普通桑塔納的價格大約是17萬元,在當時,這17萬可以在一線城市買套房,在農村則可以蓋棟樓,所以當時有“屁股底下一棟樓”的說法,是說某些領導的坐騎價值不菲?,F在,桑塔納的價格變成了7萬元,而一線城市的一套房變成了100萬元??梢?,把什么選進CPI籃子,讓它們在CPI中占多大的比重,很有說頭。
順便說一句,從長期來看,由于技術進步,管理水平提高、資本投入加大等因素,工業品的價格趨于相對下降;而伴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的工資總會提高,相應地,服務的價格會提高。
飽受爭議的CPI住房權重
理想中的CPI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典型的中國人,他所消費的所有商品和服務都進入CPI指數籃子,而且依照這些商品和服務的量來計算其分別的權重。并隨著他消費習慣的改變而及時調整指數籃子的取樣以及其權重。
最近幾年,官方公布的CPI統計結果跟人們的感受有些不同,由此引發一些爭議,爭議的焦點在CPI權重設定上,特別是住房的權重設置。
跟國外完全透明地公布CPI統計不同,咱們并不公布最新的CPI權重,因為據說CPI的權重數據很“敏感”。
依照2005年公布的數據,我們知道食品占到CPI權重的34%,住房則占到13%。(這里暗含的設計是,假設一個典型的中國人,如果他每月用于消費支出的錢為1000元,則他在食品上將花費340元,在住房上花130元)。美國的情況則是,住房占42%,食品占15%。
前兩年出現了全國性的房價大漲,很多地方在一兩年時間內房價翻番,甚至更多。而其時的CPI數據卻穩坐釣魚臺,并因此而迎來“高增長、低通脹”的贊譽。
難道CPI不反映房價的上漲嗎?
統計部門給出的解釋是,CPI中的住房是指的房租,而非房價。正如前文所說,CPI統計的是消費,而非投資,買房是投資行為,租房才是消費行為。
咱中國人的習慣,能買房的當然要買。住自己買下的房子給統計帶來了一點點小麻煩:需要把同一個人同時假想為房東和租客兩個身份,然后按市場公允價,由自己租賃自己的房子。這樣,就有兩筆賬,作為房東的要有收入,這筆賬計入投資收益;作為房客的人要付房租,這個計入消費,并依其權重進入CPI。
這樣,對房價權重的爭論就變成了另外一個問題,對房租的估算是否合理。
理論上講,房租和房價應呈正比關系。假設資金成本為5%,則房租也應該是房價的5%。比如你有100萬元,假設存銀行年利息收益為5萬元的話;那么,當你用這100萬去買了一套住房,你把它租出去的一個合理年租金也應該是5萬元。
當然,這只是個理論值,實際情況要遠為復雜。
房價的變動要遠較房租激烈,當房價持續上漲成為普遍的預期時,在資金成本5%的條件下,人們也愿意以超過年租金的20倍的價格來買房。在短期內,會表現為房價與租金的背離。不過,在正常情況下,如果房價穩定在高位上,房租也會隨后相應地慢慢上漲,并最終重新達成平衡(當然,反過來也可以說,如果房價的上漲并無房租的相應上漲做支撐,則它就難以長期穩定在高位)。
房價上漲帶動CPI創新高
在厘清一些基本概念之后,我們來進入本文的第一個結論:本輪CPI的上漲乃是必然的,豬瘟、雪災等偶然因素并不足以解釋物價持續上漲的原因。房價上漲的帶動是CPI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
支持這個結論的一個直觀經驗是,如果你要判斷某地的物價水平,了解一下它的房價就會八九不離十。
事實上,在上海,曾有炒房客發明過“大排面指數”:前幾年,同樣一份大排面,有的地方賣5元,有的地方賣到15元,這個指數說的是,賣5元的周邊的房子大概值5000元每平方米,而在賣15元的周邊,房子大概要值每平方米1.5萬元。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用“大排面指數”,就是從房價來判斷周邊的物價。
當被重拳打擊的“群租房”(一個十來平方米的房間,住進四五個人,甚至七八個人)其房租分攤到每人頭上每月都有數百元的時候,這個社會的生活成本普遍地被提高了。最后,這筆成本會融到一個個的商品和服務之中,最終通過物價的上漲而被轉移和消化。
今天,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100萬到200萬元只能買到一套中檔次的公寓房。我們取中值150萬,以5%計算,它的年資金成本為7.5萬,平均到每個月6250元,再加上物業費、水電煤等費用,單月支出怎么都會超過6500元。這筆費用以及相關稅務必須被房屋主人的公司消化,而房屋主人的公司最終必須把這部分成本轉移到它的產品和服務中去。最終表現為全社會的每個人,無論是否買房,都在為地產商打工(當然了,批地的地方政府也是大賺家,做房貸生意的銀行也少不了賺一筆);每個人,無論是否買房,都在為房價的上漲埋單。
以上海為例,2002年的時候,上海房價的中值大約為每平方米4000元,而今天,中值大約為每平方米1.2萬元。2002年時,全上海的住房總量大約為2萬平方米,依此計算,僅因房價上漲而帶來的待消化費用高達1.6萬億元。這筆錢最終需要攤入人們的成活成本中去,假設分30年攤銷,則每年需消化掉530億元,以上海人口2000萬(常任加流動)計算,則人均年消化2650元。而上海人的平均工資(2006年的數據)僅為2464元。
當然,由于上海的一些產品和服務是為外地人、外國人提供的,那些購買上海產品和服務的人也要分攤一部分。
全國而言,總住房面積為300億平方米,假設在過去的幾年里,房價平均上漲500元,則總財富上漲15萬億元,設這筆錢分30年攤銷,則每年消化5000億元,這占到2007年GDP的2%,占2007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6%。
當然,中國有大量出口,我們通過出口,把房價上漲帶來的成本增加中的一部分費用分攤到外國人頭上去了。不過,這是以降低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為代價的。
引進型的通貨膨脹
幾年前,有日本人指責說中國“輸出通貨緊縮”,大致說的是,中國依靠廉價勞動力和強大的加工工業產能,生產出大量的廉價的商品,這些商品以令人震撼的低價搶占全球市場,并沖擊世界商品的整體價格水平,帶動全球的物價朝下走,并進而可能引發全球性的通貨緊縮。
現在看來,咱沒把通貨緊縮輸出去,咱們這個所謂的通貨緊縮的基地反而出現了通貨膨脹,而且,這種通貨膨脹乃是從外面引進來的。
前面我們說房價上漲推動了物價上漲。不過,正如弗里得曼所言,“通貨膨脹總是,而且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種金融現象?!辈粡慕鹑诮嵌戎?,很難從實質上對本輪物價上漲做出合理解釋。事實上,房價其所以能大幅度上漲,本身就有其背后的金融原因。
2007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為1.53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0.7萬億元。同期的廣義貨幣M2為40.3萬億,也就是說,人民銀行由于籌備外匯而被動發行的人民幣大約占到M2的四分之一強。
當然,人民銀行運用各種手段,把這些貨幣從流通中對沖掉了,從最具流動性M0(現金)變成了最不具有流動性央行票據等最廣義貨幣(屬于M3)。
表面看來,這樣就天下無事了。但實際并非如此。
首先,外匯對應的現金被從流通中趕跑了,但是外匯對應的財富并沒有減少。這些財富不會乖乖地呆在央行里吃利息,它們中的相當一部分,要進行投資,當然,也有一部分進入了消費領域,這些投資和消費會最終拉高CPI。
另外,中國的貨幣供應相對于中國的GDP來說,非常龐大。央行能控制進入流通的貨幣,卻很難控制貨幣的流動速度,而流動速度的增加等于在事實上增加了流動性。
美國以0.75萬億美元的M0,7萬億美元的M2創造了15萬億美元的GDP;而中國則以3萬億的M0,40萬億的M2創造了24萬億人民幣的GDP。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則以5萬億盧比的M0和8萬億盧比的M2,創造了41萬億盧比的GDP。
相比之下,中國的貨幣流速驚人地慢。反過來也可以說,它增速的空間非常大。所以,僅僅在數量上控制貨幣供應量根本無法控制通貨膨脹,通貨膨脹還是個長期的戰爭。
除了外匯輸入而引發通貨膨脹之外,國際上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石油、各種礦產以及農產品)等也被傳輸到國內,這些都對通貨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責任編輯 夏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