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火種”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活動獲獎名單公布
“黑板上的作業滿滿當當,一項項任務安排幾乎讓人喘不過氣來,筆在紙上機械式地游走,生活貧瘠得仿佛是黑白電影”,這是蔡昕洋筆下的高三生活。她覺得,這好像卡爾維諾在《馬可瓦爾多》里描寫的,工業時代逼仄的城市生活。
主人公馬可瓦爾多喜歡“睜著眼睛做夢”,“幻想著與奶牛的田園生活,渴望著與貓共享天地,縱使推土機將田野埋沒,他也能在心中重建原野?!?/p>
蔡昕洋想到了某一天,教學樓外天邊的晚霞?!案O窸窣窣的聲響自窗邊傳來,開始有小紙條在桌與桌間的跳躍,一顆顆頭顱從僵硬的夢中醒來,所有的目光轉移到窗外,那周的隨筆一半都是晚霞——這是浪漫主義在現實面前的一次徹徹底底的勝利?!?/p>
在這篇讀后感里,蔡昕洋細致描述著從書中所思所悟。作家劉亮程先生評價其作品:“讀懂了小說,也讀出了自己?!?/p>
蔡昕洋的作品是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活動眾多作品中的一篇,也是眾多中學生在閱讀中所感所悟的縮影。
征文活動自2021年9月發起,旨在鼓勵更多學子領略優秀著作的魅力,從文學中感悟萬千世界。一個多月的時間,活動收到了眾多來自全國各地中學生的投稿。
世界在花季少年的眼前徐徐展開,為他們帶來興奮與困惑。而閱讀,是解惑的最好途徑。這些作品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去看看中學時代特有的情緒與思想。這些作品也讓我們看到了當代中學生的多元性與廣闊性。
在所收到的征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下中學生所涉獵的領域之廣,他們的閱讀書目中既有《浮生六記》這樣的優美古文,也有《人鼠之間》這樣的犀利寓言;既有《狼圖騰》這樣的暢銷書籍,也有《局外人》這樣的存在主義經典;他們讀契科夫,也讀莊子,讀魯迅,也讀馬爾克斯。
多元的世界,正在一代人身上投下影子。他們比想象中,擁有超乎年齡開闊的眼界和深度思考。閱讀與寫作,是他們自處與自省的過程。透過雪片一樣的作品,我們能一窺他們的精神世界。
他們看到了世界的復雜與殘酷。
姜懿祠同學從《狼圖騰》里,看到了萬物間的相互制衡;鮑馨儀同學從《人鼠之間》,看到了生活在“殘酷中透著希望,而希望后又是絕望”,就像“一枚快速旋轉的硬幣”。
他們有時會感到困惑。
石千姿同學看罷《罪與罰》,覺得自己和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一樣,是充滿困惑的年輕人:“他不懂為什么不用還貸后仍是痛苦,他不懂為什么自己掙扎過后仍無自由,他不懂為什么那些與他同為囚犯的人不與他來往而對索尼婭友好……”
林譚瀅同學讀過《浮生六記》,既感慨浮生若夢,也思索生命意義?!叭欢?,又有幾個人能得到真正的答案呢?”她寫道,“我們恰似漂泊在一片深不可測的海上,眼前沒有清晰的呈現,而盡是渺茫的彼岸?!?/p>
他們會被書里的情緒感染,沉浸其中。
邵子桐同學讀沈從文的《邊城》,不禁為書中人憂心忡忡,“可憐翠翠姑娘啊,得找個好人家”。這些憂傷就像月下暗流涌動的河水,“充滿力量的美和詩意,貫穿著人們對死亡與離別的隱隱預知”。
黑塞曾說,世界上任何書本都不會帶給你幸福,但是書本會悄悄教育你,讓你成為你自己。中學生正在脫離兒時的襁褓,獨立體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思考背后的情與理。而閱讀,給了他們共鳴,也給了他們方向。
何梓豪同學從《巷里林泉》那些長短不一的生活瑣事里,“洞悉到了一份小確幸”,并開始去觀察自己的生活,思考生活帶來的感動。
“我會在放學后,一個人站在天橋上靜靜地看天邊橙色的晚霞發呆。天光散盡,云影重開。日光漸漸西沉,晚霞如約而至,算是對這一天辛苦的犒勞了?!爆F在,他會在奔赴學校的路上,聽著音樂鼻尖發酸,心潮涌動。感嘆于大家青春正好,微風不燥,感動于大家同在一間教室里共同努力。
讀后感到底是什么?如同本次征文活動評委、詩人張定浩先生說:“讀后感,不是要讀出一個冠冕堂皇的教訓,而是要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p>
這些作品里正是屬于每個當代中學生自己的感悟,從他們的書籍里來,到他們的人生中去。正如楊絳先生曾說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閱讀與生活融為一體,這正是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公益行動,所希望看到的。通過這次征文活動,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學生,他們正在閱讀自己的生活,也在塑造自己的人生,十幾歲的光景,真美好。
本次“閱讀新火種”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活動評審已結束,獲獎名單公布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