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之間,探向未來
“慢阻肺”患者的回訪始終是困擾呼吸科醫生的難題?!坝械幕颊卟∏榫徑獬鲈汉?,覺得不是非常難受就不再去醫院復診,這對于醫生跟蹤患者病情,調整診療方案是非常不利的?!?/p>
然而在患者這一方,去醫院復查的需求又被分隔成一個個等待時間長、流程繁瑣的難關,從排隊看診到預約檢測,每一步都使得他們望而卻步。
對于慢性病而言,“戰場”早已延伸至醫院之外。
“胸口像被棉花團堵住”“嗓子口像被磚頭壓著”是慢阻肺患者最常見的病癥表述,然而這種類似于感冒的早期癥狀,往往最讓呼吸科醫生頭疼。
在較簡陋的呼吸科里,吸氧需要從氣體生產廠運送一個個沉重的鋼瓶;而藥物通常搭配溫水口服或針管輸注,通過層層關口到達患處;最難的是說服患者要重視自身病情的變化、要來復診。
在醫療器械創新與服務迅猛發展的當下,慢阻肺患者的診療閉環,還遙遠么?
向“量血壓”看齊
“慢阻肺是個什么???”患者陳廣并不知道,也從沒聽以前一起在軋鋼廠工作的同事提起過。
最初他以為只是得了普通的感冒,但是斷斷續續一年多,每次難受時都去衛生院打消炎針,過不了多久還是覺得“胸口像被什么東西堵住了”。后來醫生提議他去拍肺部CT,做肺功能檢查,經過一系列診療流程之后,他才第一次從醫生口中聽到了“慢阻肺”這種疾病。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副主任鄭勁平教授回憶接觸到的慢阻肺患者,大多數都是在確診之前對“慢阻肺”沒有了解的?!霸谂R床當中可能有些病人表現為咳嗽咳痰,但是如果咳嗽咳痰不那么重、沒有出現呼吸困難影響到其活動或出行的情況下,往往不會引起關注?!?/p>
而確診越晚,就意味著治療難度越大。陳廣最初的治療只是每月去醫院開些吸入和內服的藥物,但漸漸地,他頻繁感覺到自己喘不上氣,嚴重時需要住院吸氧、吸痰,“感覺永遠都有一個罩子罩在臉上”。身邊的妻子看他“每天都過得好辛苦”。
而這只是眾多慢阻肺患者所遇現實的冰山一角。慢阻肺的早期篩查始終是鄭勁平教授的一個心結。他認為,只有攻克了大眾認知的問題,他們才會愿意配合慢阻肺的早期發現、治療和后期隨訪,才能形成診療的閉環。
2013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與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廣東省廣州市召開“2013全國肺功能學術會議”,并成立“中國肺功能聯盟”。聯盟建立之初,鄭勁平教授和其他成員都抱有一個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像量血壓一樣檢測肺功能”。
作為慢性病中的一種,慢阻肺的主要管理地點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此,鄭勁平教授在全國推廣肺功能檢查的規范化培訓,目前已覆蓋至八千多家醫院的三萬多專業技術人員,成為“肺功能健康科普”的一個個原點。教學工作需要一步步搭建體系,從檢查規范的制定、教材的打磨、設立核心單位確保教學質量、制定考核標準再到檢查質量監控、大數據整合和人工智能應用推廣,扎實打下的基礎逐漸為慢阻肺患者“早診早治”成為可能。
2017年,“十三五”規劃期間已將慢阻肺納入了國家慢性病防治策略,肺功能檢查也被納入常規體檢項目。肺功能檢查被視為是慢阻肺診斷的黃金標準——患者正常呼吸幾次之后,用力吸氣,然后爆發性地持續呼出6秒以上,看第1秒呼出的氣體量占全部呼出氣體總量的比例,就能反映出受檢者的氣道是否通暢以及呼吸的堵塞程度。所以各個醫院的肺功能檢查室總是很“熱鬧”,為了那6秒的“爆發”標準,醫生要用力地給每一個患者大聲加油打氣:“吹!用力,繼續吹,使勁!”
▲肺功能檢查室內,醫生正在引導患者正確進行檢查
盡管越來越多的注意力被傾注其中,但慢阻肺篩查與診療仍然任重道遠。據全國流行病學統計資料顯示,支氣管哮喘(哮喘)的患病率為1.24%,40歲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璺危┗疾÷蕿?3.7%。慢性氣道疾病尤其是慢阻肺已經成為影響大眾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
就像現在很多家庭都會備上血壓計,很多人就診時都會在醫療機構的免費血壓計上量一量自己的血壓。在鄭勁平教授期望達成的目標之中,有一條始終清晰——“有朝一日,肺功能檢查也能這樣被普及?!?/p>
“再也沒能去旅行了”
患病兩年后,陳廣已將慢阻肺帶來的不適與突發狀況當作是生活日常,而在他的妻子郭玲看來,那些因為患病而導致的危險瞬間仍然歷歷在目。
有一天上午,她正在家里燉著雞湯,準備中午送去醫院并接丈夫出院。還沒關火,就接到了醫院打來的電話,對方說“醫生查房時發現你丈夫昏迷了,狀況不好,要盡快來醫院”。她趕緊放下手頭一切的事情跑到醫院,聽醫生講治療方案?!爱敃r我們等到下午三點他才醒過來,都嚇得不輕,也不敢輕易讓他一個人待著了,怕突然有什么意外?!?/p>
后來在出院之前,醫生建議她在家里準備一臺呼吸機和一臺制氧機,呼吸不暢的時候可以先用上,免得來回跑醫院。
在慢阻肺疾病的干預中,制氧機是一個非常有力的工具。歐姆龍健康醫療總經理趙耀提出,“進一步滿足患者和臨床治療的需要,是健康設備企業應該關注的重點?!被颊呋疾『?,可能面臨疾病惡化和身體老化的情況,這個時候,外力的干預能夠幫助他們維持正常的生活。
郭玲回想起丈夫還沒有確診慢阻肺的時候,陳廣負責買菜做飯,她自己負責帶孫子,每天其樂融融的,偶爾也能偷閑出去旅游。而隨著丈夫病情逐漸惡化,所有家庭事務都落到她的身上,她也要時刻陪在丈夫身旁,關注他的健康狀態?!皬哪谴纬鲈阂院?,我就再也沒有出去旅游過了,但好在現在不用醫院家里兩頭跑了?!?/p>
▲陳廣在家中進行氧療
近20年來,中國的醫療器械及技術研發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國家藥監局呼吸麻醉設備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市醫療器械檢驗研究院張鳴偉院長看來,這樣的變化始終不離“以患者為中心”的思想。他介紹,“變化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功能上的針對性更強了,例如慢阻肺分為呼吸障礙和呼吸不全,現在新的設備能分別針對這兩種情況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第二是使用場景的變化,以往呼吸機、制氧機這些治療設備都要在醫院環境下使用,現在也可以在家庭中使用,并且設備便利性也逐漸成為主流趨勢”。
但挑戰也隨之而來。隨著醫療器械持續創新與迭代,為了確保人民用械安全,檢驗方式與檢驗項目也不斷地在更新。而醫療器械的場景轉換之下,也使得后續的監管困難重重。
一方面,知識科普的速度落后于產品更新的速度。以制氧機為例,很多人并不了解氧濃度與氧流量的實際意義與作用,在挑選的時候,就很容易被一些過度營銷而誤導;另一方面,由于制氧機等醫療器械的使用場景逐漸轉向家庭,使得產品使用后的監管難度大幅度提升。
“我們在制定標準的時候,就需要考慮這些因素,比如說分子篩制氧機的關鍵材料“分子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使用過程中進入的水汽等原因,導致它的吸附能力會變差,從而導致最終制取的氣體氧濃度降低。那么產品的內部就需要有相應的顯示或者報警來提示使用者,‘功能已經失效了’,否則對于家庭使用場景來說,是很難發現這些儀器內部的變化的?!比珖樽砗秃粑O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王偉秘書長表示,醫療器械檢測的難點,往往就在于這些前期不容易被發現的細節上?!翱赡苓@些影響要三五年后才能看到效果,但對于每一個使用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p>
鄭勁平教授回憶早年在呼吸科工作的時候,醫院里患者吸氧都需要氣體生產廠運送一個個沉重的鋼瓶;而藥物多通過靜脈注射、內服的方式層層抵達患者病處,遠不如現在家庭插電制氧以及通過霧化器等器械輔助藥物吸入來得直接。
但這些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使用并不廣為人知,即便是在醫療器械創新迅猛發展的當下,慢阻肺患者的診療仍然沒有形成完整的閉環。
像“買菜”一樣平常的事
對于慢性病而言,臨床診治的需求早已延伸至醫院之外。
“慢阻肺”患者的回訪也始終是困擾呼吸科醫生的難題?!坝械幕颊卟∏榫徑夂?,感覺不是非常難受就不再去醫院復診,這對于醫生跟蹤患者病情,調整診療方案是非常不利的?!?/p>
然而在患者這一方,去醫院復查的需求又被分隔成一個個等待時間長、流程繁瑣的難關,從排隊看診到預約檢查,每一步都使得他們望而卻步。醫療資源的供求不均,加上“無論大病小病”都希望去三甲醫院治療的大眾心態,進一步降低了患者的復查意愿。
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論是對醫生還是患者,都是勢在必行的變革。
“十三五”醫療改革規劃中將“分級診療”制度置于首要的地位,而在眾多的醫療場景選擇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藥店等醫療端口逐漸被賦予新的形象。
在“互聯網+醫療”概念興起之初,歐姆龍就嘗試發揮自身硬件設備的優勢,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打造慢性病全病程管理的最后一環——通過便利性的檢查服務聯通醫院與患者,讓慢病管理朝著更方便、更及時、更智能的方向發展。
在淮海中路的上海藥房三樓,智能血壓管理、肺功能檢查儀、眼底篩查儀、制氧機等儀器被置于一個類似客廳場景的區域——除了醫療檢查設備之外,這里有電視機,也有沙發。這是歐姆龍專為慢病患者打造的管理平臺——MMC健康便利店?;颊呖梢栽诖诉M行檢查,相關檢測數據將被接入到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這樣的體驗中心正在中國的各個城市鋪開,成為眾多慢病患者愿意來此歇上一歇的溫馨場所。
▲MMC健康便利店
MMC健康便利店的誕生,源于歐姆龍聯合750家醫院運營的糖尿病患者診療項目,在項目過程中,歐姆龍發現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多數時間還是在家庭場景中進行,而這樣檢測到的數據無法與專業醫療機構互通,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都難以掌控病情的最新進展。歐姆龍健康醫療總經理趙耀表示,為中國的慢病管理體系提供更好的“武器”、更好的平臺是歐姆龍嘗試“互聯網+醫療”的初衷。也因此,歐姆龍以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患者為關注點,深入其所在的社區,聯合藥店打造了一個實用性強的慢病健康管理平臺。
自2017年起,南方周末攜手責任企業歐姆龍,在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上海市醫療器械檢驗研究院(國家藥監局呼吸麻醉設備重點實驗室)、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和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指導下,開展“呼吸無阻,一路同行”公益科普項目,從發布《制氧機家庭應用指導手冊》開始,向公眾科普關于呼吸疾病的預防治療知識及醫療輔助器材的使用指導。此后的每一年,我們持續深耕于慢阻肺科普這一領域,不斷為大眾挖掘、更新慢阻肺健康科普及制氧機使用指導相關知識。
2021年是“呼吸無阻,一路同行”開展的第五年。五年的時間里,肺功能檢查被納入常規體檢項目,家用制氧機普及,霧化器讓藥物更直接地抵達患處。而在此基礎之上,越來越多的專業機構、媒體與健康企業關注到慢阻肺患者的生存現狀,為他們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慢阻肺的科普宣傳讓更多的慢阻肺患者被看見,更多人了解到那種“說不上來的胸悶氣短”的感覺背后,是漫長的“與疾病共存”的道路。而家庭制氧機使用指南發布后,更多患者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和無孔不入的營銷時,終于有了選擇的底氣。
大眾認知的形成和慢病管理體系的搭建是一條注定漫長也未知的道路,而風起于青萍之末,更多的現實需求被看見、被挖掘、被滿足,征服疾病的道路或許荊棘密布,但各方攜手,患者與慢性病的未來,終將清晰可見。
*文中陳廣、郭玲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