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視點丨“東盟規范”還適用于亞洲反恐嗎?

經過二十年的反恐,東南亞恐怖主義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恐怖襲擊活動逐步走向家庭化、個體化、未成年人化和女性化,治理難度并未降低。

由于東南亞各個國家的政治、安全、法律制度差異較大,東盟國家秉持不干涉成員國內政,信奉不批評成員國的“東盟規范”,使得東盟在安全和社會政策上的協調難如人意,未來東盟國家如何在反恐協作的范圍、領域和層次等方面開展切實的合作,推進地區反恐機制的深化是對東盟政治與安全共同體建設的重要考驗。

責任編輯:姚憶江

這張由印度尼西亞總統府提供的照片顯示的是,4月24日印尼總統佐科(前)在雅加達東盟領導人緬甸問題特別會議后發表聲明。 (新華社/路透/圖)

2021年9月19日,《南華早報》等多家媒體報道稱,印尼東部圣戰組織(MIT)領導人阿里·卡洛拉(Ali Kalora)被警察和軍隊聯合特遣部隊殲滅。當地軍事指揮官馬克魯夫(Farid  Makruf)將軍和蘇拉威西中部警察總督察蘇發利阿蒂(Rudy Sufahriadi)證實,印尼頭號通緝恐怖分子已經死亡。

據聯合國安理會發布的信息,該組織與基地組織有關聯,并曾宣誓“效忠”伊斯蘭國,多在印尼爪哇、蘇拉威西及印尼東部各省活動。自2012年以來,該組織將矛頭指向印尼政府官員和安全部隊,發動了多起襲擊。

長期以來,東南亞地區深受極端思想和恐怖主義的困擾,這里面有著非常復雜的內外因素影響。

東南亞是一個具有多文明交匯地緣特征的區域,該區域國家眾多,民族、文化和宗教情況十分復雜。近代以來殖民主義的遺存,現實中大國的博弈和競爭,使東南亞極易受到外部的介入和影響,加上東南亞地區存在大量的政治分歧,多數國家在經濟發展及社會財富上有著巨大的鴻溝,這些都是容易導致不安定的因素。

由本土轉向全球暴力“圣戰”

從東南亞恐怖主義的發展演變來看,在冷戰時期,東南亞國家的恐怖主義主要是內生性的,通常與反政府武裝和分離組織有關。一些東南亞國家存在嚴重的族群沖突,激化了分離主義傾向,而民族沖突是導致極端思想和恐怖事件的溫床,并且族群沖突制造的難民和仇恨,很容易被恐怖組織所利用。冷戰以后,東南亞的恐怖主義又受到外部的強烈刺激,特別是以“9·11”事件為代表,基地組織“成功”襲擊了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核心地帶,造成前所未有的恐怖效應。后冷戰時期新型恐怖主義所展示出的組織網絡嚴密化、行動范圍全球化、攻擊手段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