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所思
讀《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所思
本文入選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活動初中組二等獎,作者是廣州市黃埔區鐵英中學的鄧依珝同學,指導老師:馬春艷。
看這本書前,我曾做過一個夢,夢里的一切都將在某一天后被毀滅,包括我自己。我當時蹦出了個想法:“死后會怎么樣呢?”說實話,我立馬驚醒,并且想起了這本書。
暑假——預習,寫作業,交作業,一切都是那么的按部就班。有了這本《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我的世界仿佛出現了混亂,這讓我再次思索人生的意義——“我”是什么,世界又是什么?
笛卡爾認為,世界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心靈,一個是心靈以外的部分,即內心和外界,也就是“二元論”。但我懷疑這種說法,心靈是幾種精神反映出來而摸不著的東西,感情是心靈的一部分,那心靈以外是什么,物質嗎?這就不對了,氧是心靈外的物質,每天一呼一吸,氧能被看見嗎?很明顯是不能的。我很慶幸有很多哲學家和我一樣質疑這個理論。
進一步想,有了“二元論”,才能夠促進哲學的全面發展吧。
這本書里論述了很多哲學家的想法,觀點顯而易見,正是如此,我才會找到我的答案,也確實讓我對這所謂的“世界”有很多大膽的猜想。
阿西莫夫寫過《基地》,在后幾本小說里,阿西莫夫塑造了一個神奇的星球,那里的所有事物共用著“心靈”(咱們不妨這么說),即一個事物死亡后組成這個事物的原子,又變成另一個事物的一部分。這本書里斯賓諾莎大概也是這么想的,他把一個永恒不變的東西叫做“實體”,實體不可以依賴任何事物,以便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我不禁想到,莊子不是說過“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嗎?沒想到中西方竟能如此相通,我們好好學習,愛自己,愛他人,也就是愛整個世界了吧。想想如果每天做一件好事,就是愛世界的體現,還是挺激動的。
不過,哲學家們解釋“我”一詞,可真謂絞盡腦汁。
斯賓諾莎說:“大家都是上帝,我自己也是上帝的一部分,我和世界萬物同為一體!”
尼采說:“我是太陽!”當書中寫出這句話時,我偷偷笑了笑,沒想到哲學家也可以這么可愛。他說的是“權力意志”,當時我想:“權力?指國王執法的權利?”但我錯了,其實它指更強大,更強壯,更富有創造力的欲望,尼采又傷心地指出擁有“權力意志”的強者總是少數人——包括他自己手中,而原始的民族主義讓少數人聽多數人的話,這就是屈服?!拔摇弊鳛椤拔摇?,只能承受痛苦,戰勝痛苦,迎接“權力意志”。我有點疑惑,有“權力意志”的人并不是天生的,做不到這些,豈不苦哉?
叔本華說:“因為‘更好是好的敵人’!”這本書里,我比較喜歡叔本華對“我”的權力意志的解釋。叔本華認為欲望會帶來痛苦,這就是悲觀主義,需要我們提高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增強理性,用理性抑制和控制感性沖動,消除欲望。與此同時,學會欣賞藝術,為什么藝術這么厲害?因為他們懂得用感性審視“心靈”。當然,我同意欣賞藝術,因為它確實可以讓我們不帶偏見的去超越所謂的“生命意志”。但是,悲觀主義的的確確影響了叔本華,他強調人必須禁止欲望,但他自己很會享受,經常去最上等的餐廳點最貴的菜,卻很吝嗇,一點小費都不給!叔本華是德國人,他怕人騙他,記賬用英文,后來又改用生僻的拉丁文和希臘文,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嚴監生。
《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這本書以幽默調侃的方式給出了我想要的答案——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幸福,它圍繞著核心問題,結合數學、物理學、歐洲史等內容,客觀地講述了不同的哲學思想史和作者的一些看法。就如一個哲學家向我招手,他沒有用晦澀難懂的話語來說明哲學家的理論,就算我這個哲學小白也能穿越時空,與當時的哲學大家尋找“我”的答案,將“我”拉直,變成令人欣喜的“我”!
2021年,南方周末報社著力打造“閱讀新火種”公益行動,旨在立足機構媒體的優勢,整合多方優質資源,推出面向青少年、教師群體的多元化閱讀推廣舉措,讓閱讀流行起來。
9月至11月, “閱讀新火種”開展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活動,鼓勵更多學子領略優秀著作的魅力。目前征文評選已結束,歡迎進入“語你共進”專區了解更多獲獎作品:http://www.zprce.cn/content/20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