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星河璀璨,鑄探索精神 ——讀《中國太陽》有感
望星河璀璨,鑄探索精神
——讀《中國太陽》有感
本文入選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活動高中組二等獎,作者是廣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李婷同學,指導老師:歐云蘭。
人類最不能缺失的精神——探索未知。
最近讀了《中國太陽》后,水娃的形象便一直在腦中揮之不去。本是普普通通從農村出來打工的小伙子,內心的渴望由喝不苦的水,成為一個北京人到飛向太空“擦太陽”,一步步走來,我見證了水娃的成長,思想的逐漸成熟。細讀可以發現有些如星星般閃耀的品質其實一直存在于他靈魂深處------探索未知的勇氣。我感覺那仿佛是一粒嵌入身體的種子,只要給予一點雨露便能生根發芽,勢如破竹;那又是一顆小火星,只要給予一絲微風便能呈燎原之勢。
水娃樸實善良、吃苦耐勞,是向上的優秀青年,如果僅僅這樣,那足夠令人敬佩,但不至于難忘。二十多年來,他無數次凝視那顆美麗的藍色星球,他漸漸學會獨自沉思,多少次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而宇宙那般浩瀚無垠,世界在他眼中變了樣。漫長的靜默、思考,一生終究太短暫,何不用生命開啟一場永不返航的探索之旅?
何其爛漫的選擇啊,活在當下卻不被當下局限,“當宇宙的和諧之美一覽無遺地展現在你面前時,生命只是一個很小的代價”,這種情懷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在水娃做出決定的那一刻,我的心真的被狠狠觸動了。如今,有太多人刷著小視頻,陶醉在桃花源而迷失于人流中,有人說這不好嗎?生活豐富多彩了還杞人憂天。是啊是啊,可我們何不也靜下心來想想,尼爾很早就提過“通過電視和網絡媒介,一切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人類心甘情愿成為娛樂的附庸,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我們將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我恍惚中感到一陣后怕,已經記不清上一次仰望星空是什么時候,全身心投入一本書的專注也許久未有,取而代之的是整日昏昏沉沉。廣闊的世界明明就在眼前,可我只想從那幾寸屏幕中快速獲得,我究竟失去了什么?兒時蹲在大樹旁觀察螞蟻,也許當時我并不知道它們在做什么,但那群密密麻麻的生物令我歡喜雀躍;傍晚任由父母牽著手,眼睛卻瞧著天上那群閃爍的星星,它們久到我習以為常。喬斯坦·賈德曾提到“哲學家從來不會過分習慣這個世界。對于他或她而言,這個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復雜難解、神秘莫測?!蔽冶Ц械阶约喝笔Я艘环N名為探索的精神。我所看到的天,不過是井底的那只青蛙所見的罷了。
悲傷之余,“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翻開歷史長卷,祖先們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原始人學會用火烤食物,人類注定不平凡,女媧造人、盤古開天、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家相傳;敦煌飛天的壁畫是中國人特有的爛漫;萬戶昭顯我們實干的探索力。歷史無法追溯到第一個凝視星星的人,萬籟俱寂的時刻,星星就靜靜地映在了他的眸子里,那閃爍的星光,那一瞬間的好奇,那哪怕一秒的思考,足以令后世千千萬萬代的子孫為之前仆后繼。探索的精神是刻在骨子里的,也許還沒那么糟呢,納米技術領域獲多項重大成果,國際空間站迎來長住宇航員,中國天眼的問世,天問一號的首次火星探測……我們在不斷探索這個世界,地球只是嬰兒床,生命終要回歸廣闊。一個人當然微不足道,這是整個人類文明乃至地球生命的共同責任,但這樣我們就該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嗎?絕不是這樣,“我思故我在”,唯思考和孜孜探索使人真正成為一個活著的人,人類在這種精神下得以生生不息,演繹各種愛恨交織的故事。
《中國太陽》喚醒了我探索的激情,我再一次感受到兒童般的好奇,自由的風讓我呼吸順暢,也許整個人類文明都只是井底那只蛙,可那又怎樣,探索的勇氣會讓我們爬出井底的,終有一天,終有一天會的。而我將做那小小的墊腳石,不會有人記得,可我知道我無憾了,我真實活過,這就夠了。淚眼模糊了,我仿佛看到水娃微笑著說:“飛出太陽系的中國太陽,將會使享樂中的人類重新仰望星空,喚回他們的宇宙遠航之夢,重新燃起他們進行恒星際探險的愿望?!彼难凵?,比任何時候都更堅定。
當代中國的新青年,是自主、進步、進取的,更應該有思想深度,有探索精神,祖先胸膛中雄雄燃燒的火炬,終于傳到了我們的手中。我終于找到存在的意義,從那時起我常常凝望那片未知的天空,依稀閃爍的星星一直提醒我:不要失去探索的精神。
2021年,南方周末報社著力打造“閱讀新火種”公益行動,旨在立足機構媒體的優勢,整合多方優質資源,推出面向青少年、教師群體的多元化閱讀推廣舉措,讓閱讀流行起來。
9月至11月, “閱讀新火種”開展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活動,鼓勵更多學子領略優秀著作的魅力。目前征文評選已結束,歡迎進入“語你共進”專區了解更多獲獎作品:http://www.zprce.cn/content/20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