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莽原之管窺中 —— 讀陳丹青先生《退步集》
于莽原之管窺中
—— 讀陳丹青先生《退步集》
本文入選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活動高中組二等獎,作者是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的蘇雨禾同學,指導老師:陳鳳娟。
原先只是想讀陳丹青的文字,對他本人不甚了解——只知道他是木心先生的學生,以為他在文學方面必然頗有造詣,也應是平和寧靜的一個人。于是讀《退步集》,卻發現他其實是個畫家,且他的文字也確然突破了我對他的認知局限,所談及的諸如繪畫、城市建設等諸多話題,于我也確屬未曾涉足的廣袤的莽原,讀《退步集》便無異于是對這片莽原作一些管窺了。
《退步集》輯錄了陳丹青歸國五年的部分文字,所謂“退步”,他在自序中言及是幾個青年給他的“幾年來唯一替我著想的話”,但縱觀全書,未嘗不可言是對他眼中所謂中國人文藝術領域種種“進步觀”的省思與追詢。他的文字尤為尖銳,如一把匕首刀刀刺入他眼中社會的弊病與暗疾,盡管他的批判我未必都認同,但我愿意尊重他的批判,并認可他的批判中深含著的希望。這希望是浸入他的一字一句中的,仍以莽原而言,就是無處不在的天光,照臨每一寸土地,而使每一株草木得以映現;若丟失了這樣的希望,縱使莽原,也只是我在管窺中可見的黑暗了。
陳丹青談及山水畫,講到“在中原本土幾代人的文化生活品性教育與視覺經驗中,傳統的‘真身’與‘本相’,幾乎‘缺席’”;談及中央美院的校址搬遷,“說破了,事屬公然驅趕,批塊野地,撥幾億錢,不是打發,不是安撫,是對藝術的輕蔑,深刻的輕蔑”如此種種,不乏對中國社會中藝術的缺位、美術行政化、各院校間重重疊疊的教條等等現象的諷刺與寒心。我不知道這些問題在將近20年后的今天改善了幾何抑或是嚴重了多少,而當時的情況是否真正如此嚴峻,但就我個人而言,是確然未曾去過美術館。城市中的“美術館”多少有些像是“花瓶”的擺設,只是看著好看、高級,真的去嗎——還是逛街吧。
語文課本中有一篇梁思成的《關于北京城墻的存廢問題的討論》,讀過后我是滿心以為北京城墻得以留存的——結果卻是沒有,陳丹青在文章中說,這是在于行政文化,而非建筑藝術。我深以為然??凑闻c經濟,不都比藝術來得重要嗎?當今中國提出說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路線,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自然極其贊成,但那是文化,藝術又占其中多少分量?我們強調的文化環境,多也是社會輿論導向與價值導向??纯粗袊糯囆g,包括建筑藝術與書畫藝術:當今城市追求現代化,但千城一面,古代素雅的屏風長廊、精致的飛檐雕窗往往敗給了歐式風格,建筑古跡的遺存寥寥,我去過的幾個蘇南古鎮,無不充溢著商業化氣息,這樣的“現代化”卻不妨說是“西化”,隱藏著民族的自卑;現下水墨畫興趣班不少,但除卻圖式,又有多少古代的技法留存?我們希冀華夏傳統藝術得以再有輝煌的日子,但首先,我愿能親身見到更多藝術的遺存,讓美育浸潤后輩,于世界藝術的海域中,尋找閃耀著璀璨光芒的中華藝術之美的碧海長礁。
然而,我們更應慶幸,經歷戰爭的破壞,我們仍留有豐厚的優秀傳統藝術資源,足以為后人提供些許澤育。當今國潮興起,國風之美已確然在各類產品中有所彰顯,當傳統文化藝術元素融入商品成為潮流,也是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深度融合的外在表現,反映了國人已經開始尋找藝術之根,而愿筑起中華“文藝復興”之高塔,以中華文藝的獨特之美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
我們的祖國依然五岳向上,時代正滾滾向前。但在國家的進步中,我們不能單純地夸贊與褒揚,理性地審視與批判也是必需的“補品”。陳丹青先生固然在《退步集》中無法作出完全客觀的批判,因其心中存有大愛,正因為將大愛注入筆尖寄予文字,文章才更加尖銳,在于莽原的管窺中,我更被其打動,從而在生活中審視這個近20年后的天地,欲從“進步”中拙劣地尋覓一些“退步”來。
于莽原的管窺中,我觀照世界遼闊博大,在往昔的碎片中徜徉,但愿今日之夢,未來之國。
2021年,南方周末報社著力打造“閱讀新火種”公益行動,旨在立足機構媒體的優勢,整合多方優質資源,推出面向青少年、教師群體的多元化閱讀推廣舉措,讓閱讀流行起來。
9月至11月, “閱讀新火種”開展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活動,鼓勵更多學子領略優秀著作的魅力。目前征文評選已結束,歡迎進入“語你共進”專區了解更多獲獎作品:http://www.zprce.cn/content/20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