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通有多強?帶你看看海陸空之王
“基建狂魔”大揭秘。
責任編輯:戴春晨
“雙11”尾款人瘋狂過后,還沒來得及休整心情,#你的快遞已坐上高鐵飛馳而來#已登上話題熱搜。
交通基礎設施被喻為“經濟動脈”,輸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從企業生產、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改變這個世界。
被網友稱為“基建狂魔”的中國,交通到底有多強?
今天,我們走進“宜商九考”的基礎設施篇章,通過鐵路、公路、港口、航空等四種方式的運輸/吞吐量、聯通城市等數據,衡量中國57城的交通基礎設施完備度,尋找海陸空的王者之城。
一橫一縱,廣州加冕
毫無疑問,在交通完備度的區域競爭中,東部地區完勝中西部地區。
57城中的“交通王者”沿一橫一縱分布,“縱線”為沿海地區,“橫線”為長江。榜單上的前十名,有六座沿海城市,分別是廣州、上海、天津、寧波、青島和唐山;而重慶和武漢靠長江水運優勢,突出重圍,位居第六和七名。
從城市群來看,“交通王者”廣州作為華南最大的交通樞紐,領銜珠三角城市群,深圳以兩名的位差落選十強。
在公路貨運量,廣州是深圳的3.5倍,是北京的4倍。這或許與廣州的快遞業務量有關。
在“雙十一”備貨的事情上,廣州如果稱第二,沒有城市敢稱第一。這座擁有千年商貿歷史的城市,如今依然擁有睥睨全球的服裝產銷體系和龐大的美妝產業鏈。這也是電商平臺的“爆款”品類,國內首個百億銷售額的“淘寶村”就誕生在廣州。
作為世界級的物流中心,這里收發件成本極低,有海量的發單需求和完備的交通網絡。各大電商巨頭位于華南地區的倉庫和貨物分揀中心一般都選址于此。
在鏈接千家萬戶的數字經濟指引下,城市的“鋼筋鐵骨”也在飛速中轉流通,一虛一實,共同構成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廣深兩座核心城市的基礎設施發展較為完善,但城市群內有所差異。佛山、東莞排名稍后,對廣深依附性較強。這也跟城市間距離近,港口、航空的強外部效應有關。
我們基本上可以下這樣的判斷:城市的交通優勢將越來越依托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立體式交通網絡,進入突破行政邊界的“無界時代”。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長三角城市群。只有上海進軍前十,而蘇州企盼已久的機場遲遲未到,也是考慮航線交錯、城市需要等綜合原因。
相較之下,位于環渤海經濟帶的京津冀城市群表現最為突出與均衡。
天津、唐山、北京、石家莊四市綜合指數位于均前十,且各有優勢領域:唐山港、天津港吞吐量世界前列;石家莊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北京作為政治與文化中心,聯通最多數量的國家與地區。
最后看中部城市與成渝地區。
長江水系沿岸的重慶、武漢兩城交通方式最為綜合,是集海、陸、空為一體的中西部兩大交通樞紐。以重慶為例,橫貫中國大陸東西和縱穿南北的幾條鐵路干線、高速公路干線在此交匯,3000噸級船隊溯長江而下直至太平洋。成都、西安等城市也不甘示弱,爭先建設第二機場,劍指國際航空樞紐城市。
中部陸運之王,武漢還是鄭州?
陸運交通的前三甲,屬于天津、武漢和石家莊,與武漢力爭中部交通樞紐的鄭州僅位居十九名。
這與報告指標體系不無關系。我們用鐵路、公路兩種運輸方式的貨運量來衡量城市的陸運基礎設施情況,更偏生產經營,而非運輸線路、聯通城市等連接數據。
這也就是說,研究團隊看的是城市將交通網絡價值最大化的能力。
從互聯互通來說,武漢和鄭州均建成“米”字型鐵路網,四通八達,區位條件優越。但是從經營數據來看,武漢2019年鐵路貨運量8186萬噸,是鄭州的6倍;公路貨運量41778萬噸,也較鄭州高10000噸有余。
很久以來,由于我國經濟結構中,重化工業占比較高,運輸大宗物資的“主動脈”——鐵路及其貨運量被喻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雖然傳統工業在向現代制造業進行脫胎換骨的裂變升級,該指標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式微,但在產業結構上依然有跡可循。
2019年,武漢工業增加值4.54千億元,約是鄭州的1.5倍。這和工業基礎有關。建國以來,武漢主要發展重工業,如武鋼;鄭州主要發展輕工業,是當時全國六大紡織基地之一。
歷史的年輪滾滾向前。新時代的當下,汽車及裝備制造業成為兩座中部大城的共同賽道。從汽車產業集聚來說,武漢略勝一籌,而誰先把握新能源的風口,實現真正的超越,還有待時間證明。
在西部地區,成都和重慶的“雙城記”也值得一看。
交通的互聯互通,是成渝雙城經濟圈的一體化最基本的前提。自2015年開通運營成渝高鐵,西部“雙子星”的關系越發密切。
在國際運輸中,同屬于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建設城市,重慶與成都積極推進融合共享,2020年7月,兩地簽署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口岸和物流合作備忘錄》,明確將推動兩地中歐班列集結點、場站、倉位、貨代、運輸和信息等資源共建共享。
同時,雙城中歐班列常態化、高頻率運營,可以吸引周邊省市的產品來此周轉,為更大范圍的貨運集散打下基礎,成為歐亞大陸的貿易中心門戶。
東西差距和南北差距,海運的“鍋”?
在中歐班列之外,更通用、成本更低的國際運輸方式是水運。我們用2020年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含沿海港與內河港)來衡量城市水運便利程度。
數據顯示,寧波港貨物吞吐量(含舟山港)以絕對優勢列居第一,約占全國的8%,之后依次為上海、唐山、廣州、青島、蘇州等。
遠洋巨輪載著數以萬計的集裝箱,踏浪而來。作為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外貿貨物進出口的集散地,港口建設與經營至關重要。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趙沖久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介紹,2020年,海運承擔了我國約95%的外貿貨物運輸量。在我們觀測的57城中,外貿進出口與港口貨物吞吐量前十城市也有一半吻合。
被譽為“世界超市”的義烏小商品城,每年向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售2600億個小商品,已成為中國外貿經濟的重要窗口。
奧運冠軍楊倩的“同款發卡”上熱搜后,很快就能從200公里外的寧波舟山港啟航,發貨全球。
而義烏能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與便利的海運密不可分。大型港口的輻射效應強,經濟腹地廣,更多周邊城市可以共享港口外部優勢。
從發貨地到港口需要其他交通方式配合,此時就會涉及多式聯運,同時促進城市群的密切往來。長三角城市群則是其中典范。
2020年,《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提出,構建多層次綜合交通網絡。上海、南通、鹽城、連云港、蘇州和寧波的港口和支線鐵路的關鍵環節,重點進行港鐵聯運建設。
2020年4月,“揚州東—連云港港”港鐵聯運班列順利發班,填補了江蘇省內沒有港鐵聯運班列通達連云港海港的空白;針對疏港鐵路發展不足等問題,上海重點構建南通、杭州和湖州方向的鐵路,推動公路的中短距離運輸向鐵路和水運方式轉移;海鐵聯運發展相對成熟的寧波舟山港,更多是帶動長三角區域其他港口的協同發展,并輻射到內陸港口,例如嘉興、溫州、臺州和浙中。
多式聯運也在為長三角地區的深層融合不斷助力,對各大城市群的協同發展來說,值得借鑒。
將視角拉到區域,港口貨物吞吐量領先城市,均地處經濟較為活躍的沿海地區。
24座萬億級GDP城市中(含準萬億東莞),9座位于東部沿海地區,擁有年貨物吞吐量超10000萬噸的大型沿海港口;19座城市有港口貨物吞吐能力(含沿海港與內河港)。
這意味著,水運的便利與否,或許是造成沿海和內陸經濟呈梯級差異的原因之一。南北方區域分化也同理。
為了增加水運方式,河南在積極謀劃黃河的內河航運。據規劃,黃河兩岸將建設以鄭州港為代表的8個港口,承擔旅游客運、貨運等功能。
相較于水運對區域條件的依賴,航空運輸則能擺脫限制,為內陸與世界的聯通,編織一雙翅膀。
成都的“隱形翅膀”
對于高附加值產品來說,最敏感的并不是運輸成本,而是時間成本。
海運優勢造就了東部城市長久以來的發展先機,但在全國產業升級的新時代革命中,擁有快速接軌世界的能力,是城市崛起新的要素。個中關鍵,就是空運。
我們用202民航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機場連通國家和地區量、機場連通城市四個指標,來衡量城市的航空運輸完備程度。
數據表明,上海、北京和廣州位列前三,成都超過深圳居第四。
此外,成都、西安、重慶、昆明等四座中西部城市進軍前十。這意味著,內陸城市改變對上海、天津、唐山等港口城市的依賴,通過空運直接融入全球貿易和產業鏈條當中。
相較于海運和陸運,空運的成本高、時效更快,適合運輸高附加值的商品,比如手機。從某種意義來說,產業的轉型升級,對應的是空港經濟的崛起。
我們發現,57城的空運優勢,與第三產業占比和GDP有著正相關性。換句話說,高附加值產業與城市空運能力,互相需要,互相成就。
以鄭州為例,富士康落戶鄭州時,專門選址于新鄭機場旁的空港經濟區,以無縫對接飛機貨艙。目前,鄭州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蘋果手機生產基地,同時吸引了上下游的70余家企業,智能手機產業鏈已成規模。
在生產加工、產業集聚之外,資本、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向機場聚攏,商務、休閑等更多城市功能豐富起來,臨空經濟區漸漸形成,實現從“城市的機場”到“機場的城市”的轉變。
如今,臨空港經濟區成為趨勢,上海、廣州、深圳、青島、天津、杭州等數十個城市成功獲批。
對很多城市,尤其是內陸地區來說,臨空經濟區將成為高端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和超級“buff”,助其高效、快速融入世界貿易流通之中。
航空第四城成都就是典例。
6月30日,天府國際機場投用,成都成為繼北京和上海后,內地第三座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雙機場時代,成都將有更多空間與潛力,在電子信息、生物產業、可穿戴設備等臨空產業精進。
高速發展的空運,為成都、重慶、西安、武漢等更多內陸城市插上“隱形的翅膀”,飛入全球百姓家。
從曾經輝煌的海運時代,到如今已成規模的中歐班列,再到12小時航空聯通全球,世界永遠在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我們對遠方的向往。
“宜商之城”研究團隊:
統籌:姚偉新、孟登科
執行統籌:戴春晨
指標模型編制:戴春晨、郭倩倩
數據挖掘與處理:黃艷欣、鄭璧薇、蘇經俐、孫楠欣、徐紅梅、王靜、郭晨杰、楊曉鑫、龍曉旭、齊楚、劉瑋鈺、陳曉楠、葛安娜、田也、鄧玥、吳楊、程瑜婷
數據分析:戴春晨、危昱萍、郭倩倩、鄧麗萍、吳楊、葛安娜、劉瑋鈺、鄧玥、陳曉楠、王靜
章節執筆:郭倩倩、陳曉楠
可視化:白樺、鄧麗萍
網絡編輯:鄧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