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戰爭】中國制造受不了通脹
吃飯時,趙建國就在面食里加上一碗酸菜水,便當是菜了。酸菜水快吃完的時候,再加菜加水煮熟發酵。如此反復。
中國制造業議價能力有限,這個領域內,上自老板,下至民工,他們的生意和生活受到通脹的嚴重影響
女工的收入幅度遠遠趕不上CPI的增幅 CFP/圖
33歲的趙建國是甘肅人,2006年底他聽說南方工廠的工資高,2007年春節剛過,就和老婆到了深圳沙井打工。
南下幾千公里的路程,行李只有兩件換洗的衣服和一瓶酸水。酸水是趙建國老家的特產,用帶來的那瓶酸水做底料,加上青菜和水,煮熟后密封在桶里發酵幾天,就成了一桶酸菜水。
吃飯時,趙建國就在面食里加上一碗酸菜水,便當是菜了。酸菜水快吃完的時候,再加菜加水煮熟發酵。如此反復。
無論趙建國如何節省,夫妻倆每個月的伙食費至少也得500塊,畢竟一星期總得吃一次豬肉吧。他抱怨當地的物價高得離譜:“春節時,豌豆角賣到了9塊,土豆最便宜也是3塊,比老家貴多了?!?BR> 趙建國并不知道,他南下深圳的這一年,是中國CPI增速最快的一年,即使是他的家鄉甘肅天水農村,蔬菜的價格也是創歷史新高。
趙建國也不知道他正被“通脹”剝削,當然他也搞不明白“通脹”是個啥玩意。平時,他不看報紙,也不看電視,屋子里惟一能了解外界的工具——收錄機還是壞的,好在還可以放磁帶,這是趙建國惟一的娛樂。
去年為了節省開支,趙建國不得不戒了酒,而抽煙,便成了他僅存的嗜好,也是他除了吃飯和住房之外最大的消費。廠里禁煙,一放工,趙建國就躺在床上一根接一根地猛抽。
但是最近幾天,趙建國連這惟一的嗜好也要“提心吊膽”了。一個星期前,房東向他吹了漲價風,“隔壁幾家的房租都從300塊漲到350或400塊了?!崩掀畔铝俗詈笸海喝绻麧q房租,趙建國就得戒煙。
來深圳之前,趙建國已經輾轉過西安、拉薩等許多西部城市。在深圳,他拿到了人生中最高的工資,但也支付著這輩子最貴的開銷。
小兩口摸著口袋盤算著過日子,家里的每一筆支出都要精打細算。屋子里的年畫上畫滿了數字,這成了趙建國的家庭賬本。
他們在2007年12月的收入是:趙建國1178元,趙建國老婆1248元。支出:房租加水電360塊,吃飯500塊,抽煙150塊,日常消費200塊。結余1196元。
“一個人的工資作為日常開銷,剩下另外一個人的工資寄回老家?!痹诟拭C老家,趙建國將全部的積蓄用于負擔四個老人和兩個小孩的生活,好在他和老婆都不是獨生子女,父母的生活由兄弟姐妹們共同分擔。
南下深圳后,趙建國老婆最貴的一條褲子要40塊。屋子里沒有衣柜,夫妻倆的全部衣服也沒裝滿一個塑料袋——這一年里改善生活的全部成果都裝在這個袋子里了。來深圳打工一年多時間里,夫妻倆甚至從未踏出過沙井鎮。
趙建國夫婦所服務的深圳亞力盛連接器有限公司是一家有3500多員工的企業。為了減少工人的日常開銷,這家工廠有自己的食堂,董卓榮是承包這家食堂的小老板。
食堂是完全自給自足,廠里規定每天6塊5的伙食標準:早餐1塊,中午和晚上各2塊7毛5。這6塊5里還包括食堂15個工人的共計1.65萬元的月工資和董卓榮每月三四千元的利潤——這是董卓榮承包以來最微利的一年。
這還是去年8月調整過的伙食標準,以前是每天5塊5毛。盡管仍然是承包合同里的“一葷兩素”,但董卓榮坦言“伙食標準調整僅幾個月后,飯菜質量就又大大縮水了”。
“除了鹽,所有東西都漲價了?!倍繕s和柴米油鹽打了一輩子交道,也沒見過2007年的物價如此“突飛猛進”。大米的價格(一袋100斤)幾乎是一個星期漲兩塊,達到了150塊/袋的高價;菜油的價格從去年8月份的每斤3塊8漲到了三天前的7塊6,正好翻了一倍;面粉的價格4個月內上漲了近50%,早餐的面包也相應縮水了一半。
現在,董卓榮每天要應付不少有意見的工人,董卓榮對于伙食差的現狀毫不掩飾,“希望職工到廠里反映”。
趙建國的工資在2007年已經漲過兩次:一次是底薪,從700塊漲到了750塊;一次是加班費,從每小時5塊漲到了6塊4毛6。兩項合計,2007年的工資上漲了15%左右,但趙建國并不覺得手頭寬裕,工資上漲終究跑不過物價上漲。
和要求增加休假的城里人不同,趙建國更希望加班,因為加班才能多掙錢。但春節以后,工廠進入了淡季,加班少了,“現在一個月一千二左右,旺季可以拿到一千四五?!?BR> 趙建國的老板亞力盛公司董事長李少鋒考慮的不是加班,而是如何將工廠轉移。這個在沙井發展了13年的生意人,如今卻不得不考慮離開沙井。
從7個人的小作坊起家,李少鋒歷經磨難,但他認為2007年才是“最艱難的一年”?!盃I業額翻了一番,但利潤率卻不到2006年的1/3?!?BR> 2006年,亞力盛有員工1800人,當年的銷售額2億元,凈利潤率18%;2007年,員工人數翻了近一番達3500人,銷售額4億多元,但利潤率僅為5%。
即使這份勉強及格的成績單,李少鋒也算欣慰了,“得來不易啊”。
持續著2004年以來的高漲勢頭,2007年,銅、錫、膠料等原材料的價格屢創新高,致使產品的原材料成本上漲了30%-40%;工人工資上漲使成本增加了10%;人民幣升值又損失了6%。
在李少鋒看來,制造業已經進入了“微利時代”。企業提高利潤的方法不外乎兩個:一是將企業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二是改進技術、加強管理。然而,這兩樣對于當地制造業來說,無疑都需要經歷一段陣痛期。
每天下午,亞力盛的廠門口總有大批的外來工等著面試,和許多招不到工人的工廠相比,李少鋒顯得輕松很多。就像一年前趙建國等著進廠時聽說的一樣,這家工廠的工資在當地還算有競爭力?!爸杂羞@個競爭力,是因為加強了管理,企業還有能力給工人增加點工資?!?BR> 然而,對于當地的許多工廠來說,招工已經是一個現實的難題。亞力盛所在的沙井第二工業區B區,這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頗具規模的制造工業區已顯頹勢,不少廠房已經人去樓空,或轉移,或倒閉。在沙井頗具名氣的“隆騰科技計算機廠”,已于2007年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為便宜的越南。
或許這是整個珠三角地區的制造業面臨的難題。根據東莞臺商協會的統計,2007年,僅東莞厚街鎮的臺資鞋廠就少了500家。
李少鋒已經決定將工廠轉移到梅州,沙井的廠區保留作為研發和物流中心。
(責任編輯 吳傳震 助理編輯 溫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