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細胞像要從屏幕里蹦出來”
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基于納米技術發明了一種玻片,該玻片利用健康組織和癌變組織在物理特征上的差異來診斷癌癥,操作簡單,靈敏度高,通用性強,對癌癥的早期診斷或有極大的幫助。
(本文首發于2021年11月1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的科學家研發的納米玻片。
根據美國癌癥研究所的一項統計,近40%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間會被診斷出患有癌癥。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的一份報告則指出,全世界2020年有近1000萬人死于癌癥。這樣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不僅給患者和患者的家人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也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經濟負擔:癌癥每年給全世界帶來的經濟損失超過了1萬億美元。
但很多癌癥并不是不可治愈的,如果能夠早發現早治療,早期乳腺癌、宮頸癌等癌癥患者的長期存活率可以很高。因此,精準、靈敏的診斷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
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的科學家近日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自然》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介紹了他們基于納米技術發明的一種玻片。這種玻片跳脫出了傳統病理切片通過染色來辨識癌變組織的窠臼,利用健康組織和癌變組織物理特征上的差異來診斷癌癥,不僅操作簡單,而且靈敏度高、通用性強,未來還有希望被應用到其他的領域。
魚與熊掌
在傳統的病理檢查中,檢查人員會把病人的組織切成非常薄的切片(4~5微米,1微米=0.001毫米),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組織是否有異常。但在被切得如此薄的情況下,組織已經幾乎完全透明,在顯微鏡下即使觀察組織和細胞都相當困難,更不要說尋找組織可能的異常之處了。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切片往往需要被染色。
一類染色方法是把細胞的“輪廓”染出來,檢查人員通過觀察細胞的形態特征來判斷組織是否正常。比如,一種被廣泛使用,叫作H &E染色法的方法就是利用了這種原理:染色使用了兩種染料,一種把細胞內的核酸染成紫藍色,另一種把細胞質和細胞外的成分染成紅色。接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通過觀察染色結果,就能判斷組織是否正常。但這類方法也有缺點,并非十全十美。一方面,不同的細胞和組織對染料的吸附性有強有弱,并不是所有的細胞和組織使用這種方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游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