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權時代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年代,麥哲倫全球航行的年代,地理大發現、海上霸權更替、世界資源重新配置、資本主義劃定疆域和游戲規則,整個海權至上的大時代,中國是一位自焚艦船、高筑長城的棄權者。
大地蒼茫,山河渺遠。棲身其間的我們,越過草木樓宇放眼四望,對未知的遠方曾有過許多迷離的想象。
《山海經》中的“海外”和“大荒”,也許是先民對海洋的最早想像。海上有通神的仙山,有化外的方國,隨處可見異形的妖魔。
即便這些真的只是戰國時期的食客、游士們依據月令古圖的意揣,也至少投射了那個時代烙印在民眾的集體意識里的樸素世界觀。華夏民族的地理意識中除了山川,從來便有大海。
大海素來是屬于征服者的。躊躇滿志的曹操遠征回師,東臨碣石《觀滄?!?,收入胸懷的是一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瑰麗圖景。
然而待一個分割與重構的亂世過去,社會回到守土和服從倫理的儒家范式中來,渴望松綁的人們只幻想著朝向河流上游、大山深處遁隱,封閉在桃花源中做一個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夢。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年代,麥哲倫全球航行的年代,地理大發現、自由貿易興起、工業革命、海上霸權更替、世界資源重新配置、資本主義劃定疆域和游戲規則,整個海權至上的大時代,中國是一位自焚艦船、高筑長城的棄權者。
歷史走入改革開放后的上世紀末。急于從民族尊嚴的焦慮中突圍的民間勇士們屢有驚世之舉:漂流長江、登頂珠峰、飛越黃河……中國人用征服江山的方式重新言說自信,他們的精神,他們的成功與失敗,是我們重新邁向海洋的起點。
從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