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梯田上,那些逆流的追鄉者
云南紅河哈尼梯田成為世界遺產的這8年來,有城里人過來開始農耕生活,有年輕人外出學習務工后卻漸漸有了民族意識,還有從未遠離故土的家鄉寶,他們都是“追故鄉的人”。
責任編輯:楊嘉敏
哈尼山寨,放牛班的春天
元陽哈尼梯田機場連接線的施工,讓本就極其閉塞的紅河縣山村,路況變得更加稀巴爛。短短8公里山路,大部分已成泥漿,顛簸了半個多小時,才算抵達目的地切龍中寨。
切龍中寨梯田間休憩的農夫
39歲的車志雄在家門口接上我,幫忙把行李搬上老宅三樓的大通鋪房間。這是給從各地來做民族人類學研究的調查者準備的。與村寨青年不同,他僅在20歲不到去滇南重鎮個舊打了兩年工,就回到寨子,做過組長和獸醫,六年前開始組織附近留守兒童,教他們唱跳傳統哈尼歌舞。
切龍中寨所屬的行政村普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哈尼多聲部民歌的發源地,而車志雄的老爸車克三,恰是省級傳承人。2018年,到縣城參加了“鄉村之眼”村民影像培訓班為期一周的課程后,車志雄就興奮地架起公益機構派發的佳能DV,拍攝記錄切龍中寨的生活和節慶,再將自己剪輯好的素材存到硬盤,讓昆明的研究者過來時拷走,“三年來已經存滿2塊4T硬盤了?!?/p>
住所對面的另一棟屋子,是車志雄新家。去年夏天,借助著王一博一位愛心粉絲捐贈的4萬元項目啟動資金,車大哥將一樓清空重新粉刷,做成“鄉土影像文化傳習館”。承重柱間的墻面上,掛著兩臺液晶電視。門口那臺,播著央視一套來寨子里拍攝制作的開秧門儀式,初春秧姑娘嫁給田小伙時,插秧的村民都是伴娘伴郎,插到好的田,就等于嫁到好人家。車克三頻頻出現在鏡頭中,作為溝長,他得嚴格丈量著每次開挖溝渠的比例,保證將林中蓄水池來的水,公平準確地流到每一戶的田埂中。
里面那臺電視,則是車志雄自己的“個人作品影展”。突如其來的特大冰雹,游學來此的城里孩童,過“六月年”時的殺牛祭天,每一段都是一部敘事完整、節奏清晰的人類學紀錄片?!斑@么多的哈尼儀式,我的同齡人大部分都不懂,更別說孩子們。我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能做到的只是把這邊的節慶都拍了、剪了,‘鄉村之眼’的人再拿去上字幕。至于快手抖音,或許偶爾能吸引到關注度,但都不完整,甚至連皮毛都沒拍到?!?/p>
新晉紀錄片導演車志雄,講述著自己的創作激情。轉而指向兩塊液晶電視間墻面上的“一年節日儀式”展板。比如農歷1月,哈尼人接連操辦的啰佐佐和昂瑪突,都是為亡靈舉行的獻祭儀式?!拔覀冏孀谒篮髸兂尚∩裣?,那陣子可能會回來騷擾我們。小神仙死后又變成大神仙,這時才會保佑我們。我們殺牛祭祀,就是要保證他能變成大神仙。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