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成功依然有規律可循
像藝術之類的創造性工作,其成功看似無跡可尋,但研究人員在分析了大量的歷史記錄后,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責任編輯:朱力遠
觀眾在英國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觀看安迪·沃霍爾的作品。
對于創造性的職業來說,職業生涯主要是被作品所定義,成功通常需要集中產出一些具有高影響力的代表作。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代表米開朗琪羅在二十多歲就創作出了著名的《圣母憐子》雕像等作品,獲得世人認可,而有些藝術家直到老年才創作出一批代表作,甚至有些人在去世后才獲得認可。諸如此類,使得創造性工作的成功看起來無跡可尋,似乎有很強的偶然因素。
然而,最近,美國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在分析了大量創造性職業生涯的歷史記錄后,發現事實可能并非如此。這類職業的成功實際上存在著一些普遍適用的規律。而對這一問題的探索還要追溯到三年前。
2018年,《自然》雜志(Nature)曾發表一項基于大數據的研究,揭示了創造性職業生涯中存在一個爆發期的現象。它指的是從整體上看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的時候,一個人可能有一段時間表現特別好,明顯好于平時和之后的情況,對創造性的工作來說,這段堪稱人生高光時刻的階段很可能代表著一個人職業生涯的高度。一個成功又引發了更多成功,似乎產生了連鎖反應。
當時,研究人員收集了大量的職業生涯的數據,包括藝術家、電影導演和科學家等群體創作的作品。從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游淑華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