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芳只有一個”
梅艷芳就是“梅艷芳”。
11月12日,在期待和爭議并存的聲音中,電影《梅艷芳》上映,兌現了“忘不了,終相見”的承諾。
時間回到2003年,彼時香港娛樂圈籠罩著悲傷。SARS病毒橫行,張國榮溘然離世,梅艷芳隨之宣布罹患癌癥。盡管這個香港演藝界的“大姐大”在鏡頭前面帶堅毅地表示戰勝病魔的決心,還以此鼓勵香港人團結面對疫情,但最終還是不敵病痛逝世,留下一片唏噓。
如今,梅艷芳留給大眾最深的印象,可能就是她強撐病軀堅持在香港紅磡體育館連開8場《梅艷芳經典金曲演唱會》時身著白色婚紗唱出《夕陽之歌》作為落幕的背影,那句帶淚的“我將自己嫁給了音樂、嫁給了你們”令人動容。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梅艷芳圓了自己和觀眾的一場“音樂夢”,但卻與她同樣鐘愛的銀幕失之交臂。紅館演唱會前,時任《十面埋伏》監制的江志強應允為梅艷芳安排角色作為留影,導演張藝謀也已計劃讓梅艷芳出演“飛刀門大姐”,怎奈時不待人,獨留片尾一句哀悼。
江志強沒忘記承諾,于是有了“拍不成那個電影,我現在還給她”的《梅艷芳》。對于同樣惦記了“梅姐”18載春秋的觀眾而言,有人很愛,說《梅艷芳》來得太晚;有人很恨,認為是在消費梅艷芳。但無論如何,都足證梅艷芳沒被遺忘,她仍為大眾珍視。
“臺下不止十年功”的歌女
梅艷芳說過,希望若干年后當自己不在人世時,仍有人記得她的名字。她不僅做到了,而且在維多利亞港星光大道上還立有個人銅像。
梅艷芳在香港土生土長,她隨香港20世紀的繁榮成長,但童年卻充滿艱辛。
1963年,梅艷芳生于香港貧民區,她有兩位哥哥一位姐姐。父親英年早逝,兩位哥哥也并不省心,偏偏母親覃美金還重男輕女,因此梅艷芳對“生活”的理解是從4歲開始的。她說:“如果有機會,我想重新再過一遍人生。不過要從十幾歲開始,十幾歲前的人生就不要了,太苦了?!?/span>
4歲,當別人家的小孩連話都說不清楚的時候,梅艷芳就和姐姐梅愛芳輾轉于香港荔園等劇場賣唱補貼家用,從流行曲到粵曲,聽眾愛哪種就唱哪種,這一唱就是梅艷芳一生。
眾人皆知梅艷芳是在1982年參加無線《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披露頭角的,彼時年僅19歲的梅艷芳以獨特的音色和穩重的臺風力壓全場,讓鬼才黃霑都覺得“驚為天人”。只是甚少有人注意到,這是梅艷芳在舞臺上歷練了整整15年的成果。就連她那副辨識度極高的“女中音嗓”除了天資使然,其實也有自小過度開腔留下的損傷性影響。
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方才成年之紀的梅艷芳付出的卻還遠不止十年功。
梅艷芳在《歌之女》中唱到:“舊戲院永都不滿座,她照演以歌止肚餓;舊戲衫遠觀不錯,縱近觀穿破多?!边@是香港歷史剪影中歌女的寫照,同樣也是梅艷芳的童年記憶。
電影《梅艷芳》中有句臺詞:“新秀后的梅艷芳,太順了?!边@句話一點不假,憑著新秀“橫空出世”的梅艷芳恰好趕上了80年代香港娛樂文化繁榮的浪潮。
80年代前,香港女性歌手是以徐小鳳那種優雅華貴的傳統名伶風格為標桿的,因唱《風的季節》而成名的梅艷芳最初也被譽為“徐小鳳第二”,但如香港作家林燕妮評價的那樣:“梅艷芳是很現代的,好像是一個‘飛女’在臺上唱徐小鳳的歌?!泵菲G芳固然有小鳳姐的氣質,但時代的潮流和個人性格決定了她絕不甘心于因循前輩的老路。
引領流行文化的巨星
梅艷芳的歌壇地位很大一部分源于她敢于打破傳統的百變形象。她敢試敢做、性格豪爽,搭檔劉培基的造型設計則大膽前衛。她早期發行的《心債》《赤色梅艷芳》等唱片就已經有別于徐小鳳等前輩,塑造出成熟幽怨的女性形象;到1985年《似水流年》發行時,劉培基打造的一身中性西裝穿著的梅艷芳直接打破了社會的刻板印象:“女性也可以這樣穿?”
爆點在1986年到來,《壞女孩》《烈焰紅唇》等快歌面世。從“whywhytellmewhy夜會令禁忌分解,引致淑女暗里也想變壞”這樣挑逗性十足的歌詞到風格張揚、叛逆色彩濃厚的舞臺裝扮都給仍處華人保守思想統治下的香港社會極大的視覺和思想震撼和沖擊。
單《壞女孩》一張專輯三個月內就賣出超70萬張,一舉奠定了梅艷芳樂壇大姐大的地位,同時也標志著她成為了香港獨立女性思潮及流行文化的象征,林燕妮筆下的“飛女”成了紅遍香江的“壞女孩”。自此,梅艷芳不再是“徐小鳳第二”,梅艷芳就是“梅艷芳”。
1988年,梅艷芳成為唯一受邀在韓國奧運會“奧運前奏大匯演”上演唱的亞洲女星,當她穿著經典的“長腿裝”唱出“紅唇烈焰極待撫慰”(《烈焰紅唇》)時,以梅艷芳為代表的香港文化潮流也啟發著娛樂產業尚未發軔的韓國。這個時期,能與梅艷芳比肩、代表香港流行文化走向和影響的藝人僅有唱出了同樣前衛的《Monica》的“哥哥”張國榮。
梅艷芳和張國榮關系很好,也在很多方面上和張國榮有著不謀而合的相似。張國榮那句“我就我,不一樣的煙火”其實也唱出了梅艷芳的特點,梅張二人都是香港黃金時期真正的巨星。與張國榮一樣,除了是樂壇頂梁柱,梅艷芳在影壇上也同樣出眾。
唱歌是梅艷芳自小的行當,可演戲不是。盡管如此,梅艷芳在香港電影中演繹的每一個角色依舊深入人心。學者張五常則評價梅艷芳為:“能歌、能舞、能演,盡皆精絕——是百年難得一見的表演天才了?!?/span>
早在1988年,梅艷芳就已憑借《胭脂扣》中哀怨情深的舞女“如花”一角斬獲金像等四個最佳女主角,成為彼時真正實現歌影雙棲的“巨星”。但在此后,梅艷芳顯然也沒滿足單一的戲路形象,于是有了日后走硬朗女俠風的如《川島芳子》、《東方三俠》、《英雄本色》或是走無厘頭搞怪風的《審死官》、《紅番區》、《鐘無艷》等風格迥異的影片。
音樂的舞臺塑造了梅艷芳,而電影的舞臺則讓梅艷芳變得更為立體鮮活的同時也進一步將她那種張揚不羈、大膽前衛的特點融入香港流行文化當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香港文化向多元并包發展的趨勢。同時也正是這種歌影都能做好做滿的專業精神讓梅艷芳在整個香港娛樂圈無人不服,這也為她后來牽頭成龍等人創立香港演藝人協會并成為首任女會長奠定基礎。
“香港的女兒”
梅艷芳在香港最輝煌的時期成為了最耀眼的女性存在,但她也坦誠,自己本質是一個傳統中國女性,這不僅反映在梅艷芳對待感情的態度上,更反映在她關照他人、家國社會的情懷上。
梅艷芳的一生是精彩的,但也的確有著“愛而不得”的遺憾。梅艷芳缺乏來自家人的愛,而她生命中所追求過的三段愛情也都沒有如其所愿得到圓滿的結局。所以,當穿著20米婚紗的梅艷芳在舞臺上演繹此生絕唱時,也沒忘記勸誡觀眾要“珍惜眼前人”。
但即便有著這樣的遺憾,梅艷芳還是說:“不后悔,我做人從不后悔?!彼f將自己嫁給音樂,不僅是對自己演藝事業的總結,同時更是對香港樂壇的關懷。
提攜后輩是香港娛樂圈的傳統,可以說,在香港這樣一個市場有限的城市,若是沒有諸多功成名就的前輩孜孜不倦地提攜新人,香港就不會在華語流行文化上具有如此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梅艷芳最為星光熠熠的8/90年代,經她和張國榮支持、提攜的新人組成了新千年后香港樂壇的主力軍。
在樂壇,梅艷芳的弟子蘇志威、蔡一智和蔡一杰組成了草蜢樂隊;楊千嬅等后港樂時代的天王天后們直接受到過梅艷芳的提攜,梅艷芳還曾給只是樂壇新人的陳奕迅的演唱會《BigLive陳奕迅大個唱99》作嘉賓,這讓陳奕迅銘記至今;而伴舞出道的陳小春和謝天華不久前在《披荊斬棘的哥哥》采訪中回憶前輩藝人引領時也提到了梅艷芳。
如果沒有梅艷芳,香港所失去的不僅是一個巨星,同樣也會失去“后港樂時代”中的一眾實力派。
林青霞說:“梅姐是個有江湖氣的女子?!苯v究重情重義,梅艷芳則愛人愛港,同時也愛國,將這份“江湖氣”貫徹始終。
除了提攜新人,梅艷芳和成龍、張曼玉等人在1993年發起成立了香港演藝人協會(HKPAG),旨在團結演藝界。HKPAG日后不僅成為了香港娛樂圈緊密相連、彼此互助的象征,更是香港藝人參與社會公益事務的平臺,如1991年為華東水災募款的《演藝界總動員--忘我大匯演》、1999年的臺灣921大地震義演《9.21賑災大匯演》等大型活動都是在梅艷芳在職期間發起的。
因為重情,梅艷芳和任何人都能交好,她的人格魅力在離世10年后的《梅艷芳·10·思念音樂會》上仍能吸引香港娛樂圈大部分重要藝人參與,以至于連作為組織者的曾志偉都感慨“從來沒想過會有那么多明星來”;因為重義,一聲“梅姐”其實遠比其他頭銜更能代表梅艷芳的地位,而香港人賦予她的“香港的女兒”這一稱號也儼然超越了流行文化層面,成為對梅艷芳人生格局和人物意義高度的最佳注腳。
江志強說:“《梅艷芳》的男主角是香港?!泵菲G芳對之于香港是如此重要,以至于18年過去,梅艷芳的輪廓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模糊,反之變得愈發耀眼,作為香港流行文化史中的一個符號而存在。不是只有觀眾在惦記著梅艷芳,其實整個香港乃至華語流行文化世界都在惦記著這個叫梅艷芳的昔日巨星和她所代表的的文化意義。
參考資料: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夢伴此城:梅豔芳與香港流行文化》
TVB特別節目:《情懷未變梅豔芳》
毒舌觀影團:《誰能不愛梅艷芳》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