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MIT建筑系主任:我們做的才是正常建筑
他是完全從國內實踐而被認可的中國建筑師第一人,雖然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赴美學習建筑的留學生,但是他能在2005年9月出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筑系主任,主要還是因為他的“非常建筑工作室”特立獨行的建筑理念和建筑實踐。
當山語間、竹化城市、晨興數學中心、席殊書屋、分成兩半的房子(二分宅)為他贏得巨大的聲譽,一個經常出現在媒體上的明星張永和、一個經常出現在展覽中的藝術家張永和與一個踏踏實實進行建筑工程的張永和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秋日的上海陽光明媚,張永和和夫人魯力佳走進興國賓館的大堂,找了一個窗明幾凈的位置坐了下來。
對于中國建筑來說,張永和這名字代表著一種趣味、一種立場、一種前衛性。他在北京的工作室叫 “非常建筑”,2002年以前的幾年里,張永和帶著一幫學生,在北大未名湖邊的一個四合院里,像真正的建筑匠人那樣造房子。
他是完全從國內實踐而被認可的中國建筑師第一人,雖然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赴美學習建筑的留學生,但是他能在2005年9月出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筑系主任,主要還是因為他的“非常建筑工作室”特立獨行的建筑理念和建筑實踐。
他曾在一系列國際建筑設計競賽中獲獎,如1987年榮獲日本新建筑國際住宅設計競賽一等獎第一名,美國“進步建筑”1996年度優秀建筑工程設計獎,2000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貢獻獎(表彰在視覺藝術領域突出和有創造性成就),柿子林會館榮獲2004年度“WA中國建筑獎”優勝獎,2006年美國藝術與文學院的學院建筑獎……這些榮譽并未淹沒記者面前這個內斂謙虛的中年人,在夕陽中,他將自己的內心感悟和盤托出。
學建筑,其實挺偶然
mangazine·名牌:你父親是著名建筑師張開濟先生,他對你影響大嗎?
張永和:他對我影響很大,但是我們家是一個特別開放的教育,我父母不怎么管我,他們沒有一次督促過我和我哥做作業,沒有一次問我們的學習成績。我最終是特別感激這種寬松的教育。我的學習也不怎么好,但是對我的興趣培養有好處。
mangazine·名牌:你從小是否就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了建筑設計的整個流程?
張永和:嚴格說起來也見過,但不是那種有意識的觀察,只是說我父親在那工作,我看到過而已。他們那種巴黎古典主義的美術訓練,設計是不用想的,他們有一個套路,有一個詞匯量,他只要把這些詞匯搭起來就好了,我父親畫得又好又快。
mangazine·名牌:1977年你是怎么考入原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筑系的?
張永和:我“文革”時還比較小,所以沒有下鄉,在一工地上工作了一段時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