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國MIT建筑系主任張永和教授 『我們做的才是正常建筑』

他是完全從國內實踐而被認可的中國建筑師第一人,雖然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赴美學習建筑的留學生,但是他能在2005年9月出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筑系主任,主要還是因為他的“非常建筑工作室”特立獨行的建筑理念和建筑實踐。

當山語間、竹化城市、晨興數學中心、席殊書屋、分成兩半的房子(二分宅)為他贏得巨大的聲譽,一個經常出現在媒體上的明星張永和、一個經常出現在展覽中的藝術家張永和與一個踏踏實實進行建筑工程的張永和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秋日的上海陽光明媚,張永和和夫人魯力佳走進興國賓館的大堂,找了一個窗明幾凈的位置坐了下來。

對于中國建筑來說,張永和這名字代表著一種趣味、一種立場、一種前衛性。他在北京的工作室叫 “非常建筑”,2002年以前的幾年里,張永和帶著一幫學生,在北大未名湖邊的一個四合院里,像真正的建筑匠人那樣造房子。

他是完全從國內實踐而被認可的中國建筑師第一人,雖然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赴美學習建筑的留學生,但是他能在2005年9月出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筑系主任,主要還是因為他的“非常建筑工作室”特立獨行的建筑理念和建筑實踐。

他曾在一系列國際建筑設計競賽中獲獎,如1987年榮獲日本新建筑國際住宅設計競賽一等獎第一名,美國“進步建筑”1996年度優秀建筑工程設計獎,2000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貢獻獎(表彰在視覺藝術領域突出和有創造性成就),柿子林會館榮獲2004年度“WA中國建筑獎”優勝獎,2006年美國藝術與文學院的學院建筑獎……這些榮譽并未淹沒記者面前這個內斂謙虛的中年人,在夕陽中,他將自己的內心感悟和盤托出。

學建筑,其實挺偶然
mangazine·名牌:你父親是著名建筑師張開濟先生,他對你影響大嗎?
張永和:他對我影響很大,但是我們家是一個特別開放的教育,我父母不怎么管我,他們沒有一次督促過我和我哥做作業,沒有一次問我們的學習成績。我最終是特別感激這種寬松的教育。我的學習也不怎么好,但是對我的興趣培養有好處。

mangazine·名牌:你從小是否就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了建筑設計的整個流程?
張永和:嚴格說起來也見過,但不是那種有意識的觀察,只是說我父親在那工作,我看到過而已。他們那種巴黎古典主義的美術訓練,設計是不用想的,他們有一個套路,有一個詞匯量,他只要把這些詞匯搭起來就好了,我父親畫得又好又快。

mangazine·名牌:1977年你是怎么考入原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筑系的?
張永和:我“文革”時還比較小,所以沒有下鄉,在一工地上工作了一段時間,業余時間學點東西。我喜歡美術,就想考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我有一個表姐,美院附中畢業的,她有幾個朋友考上了美院,她看了我的畫,對我說,你這畫肯定考不上,“文革”十年在家憋著畫畫的人太多了,畫得好的人也實在太多了,就兩樣當時能自學,一個是音樂,一個是繪畫。
對當時的我來說,上大學很重要,學什么是次要的,我當時的理工科都一塌糊涂,美術又不行,有點找不著方向,這個時候我父親對我說,你要不要學我這行吧?繪畫也不用考,數理化也基本上不用考,我一聽挺好,我就是這么決定學建筑的。

mangazine·名牌:
1981年為什么自費去美國呢?
張永和:今年我已經52歲了,我自己對自己也有所了解。我是個特別懶的人,倒也不是說喜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那種懶,而是說怕事。上大學三年之后,我父親提出來我應該去留學,其實我特別害怕,怕人生地不熟,怕獨立生活。但機會又來了,印第安納的保爾州立大學有一位教授特別向往中國,正好看到一本特別家庭婦女的雜志,可能叫什么《住宅》、《房子與花園》之類的,里面居然有一篇中國建筑師張開濟的訪談,她就給我父親寫信,希望來中國采訪。我父親給她聯系中國建筑師協會,她就來了。我父親讓我和這個教授聯系,出國留學。保爾州立大學是美國一個很不怎么樣的大學,位于一個名叫muncie的鎮上,僅在社會學領域比較出名。

mangazine·名牌:你在那算是學習比較好的,所以才留在美國嗎?
張永和:也不完全是,我開竅特別晚??墒俏遗龅揭粋€好老師,他是一個英裔南非人,他用歐洲的現代藝術來教概念思維,這對我來說簡直太困難了,他對之后我能成為一名建筑師,有獨立工作能力,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可以說是我的啟蒙老師。畢業后我的想法是,好不容易到美國讀了這么多年的書,能留下就留下,于是先在事務所工作,然后陰錯陽差地開始教書。

我不是“一竿翠竹打天下”
mangazine·名牌:后來是怎么認識魯力佳,并和她組成“非常建筑工作室”的?
張永和:那是1987年或是1988年的樣子,當時她是《建筑師》的編輯。我假期回到北京的時候和她認識,后來我們就結婚了。結婚的時候我自己畫房子,看到自己進步了,有了新的想法也很高興。到1992年的時候就覺得在紙上已經沒什么發展的空間,想要自己蓋房子的念頭非常強烈。

mangazine·名牌:為什么那么喜歡竹子?王南溟對你的竹子符號提出了批評,你怎么看?
張永和:我發現竹子有三個特性。第一,它的根系是一個串的系統,所以不能一棵一棵種。我在北京發現,竹子的根系將老房子的基礎破壞,所以要種在一個竹槽里,竹子有放射狀和線性兩種生長的根系,北京普遍是線性的,在地下埋一個水泥槽子,這樣竹子的根就不會亂長,  我特別受這個的啟發。 第二,我們平時看一棵樹,樹冠有多大,樹根就有多大,可是有兩種植物不是這樣,一個是竹子,一個是芭蕉類的植物,根系特別小。三四米高的竹子,樹根才只有五六十公分,你移植一根竹子,三十厘米一個土疙瘩團就可以了。第三是竹子的生長期特別短,所以從材料來說現在也是全世界研究的綠色材料。因為這個,我就想一種植物可以在城市里長成一個系統,而且它可以長在建筑上面(棕櫚也可以,我們在成都的建筑屋頂就種了棕櫚)。竹子是草,可是它有喬木的高度。
我對建筑以外的意義其實并不是太感興趣,并不是說它沒有,只是我覺得這不是我工作的重點。王南溟說我“一竿翠竹打天下”,那完全是胡說了。一個建筑師要干很多工作,蓋起房子,哪那么簡單?城市里有基礎設施,比如各種管線,我記得就是這位老兄,他是搞藝術工作的,想象力很豐富,我的設計是竹子沿著路長,他誤以為我是用竹子做管道,這不是驢唇不對馬嘴么?
文化這一層的意義當然存在,人們看《臥虎藏龍》中的竹林,就會覺得這是中國的符號??墒侵褡优c建筑關系的研究中國其實是很落后的,最先進的是南美的哥倫比亞,當然這和南美竹子長得好有關。這也是世界上惟一一個建筑師用竹子來做結構建房子的國家,當然那和竹化城市又完全不同了,他們是把竹子作為建材來研究,歐洲對此也有很好的研究。其實全世界到處都有人在用竹子。

mangazine·名牌:你的“分成兩半的房子”(二分宅)這個項目是否受到意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分成兩半的子爵”這個題目的啟發?
張永和:沒有,我沒看過這部作品。我那個名字反映的是建筑的一個基本狀態。建筑界的朋友經常批評我太理性,我基本上是一個擅長分析思維的人。方案是這樣,山坡是院子的圍墻,把分成兩半的這個房子圍著,這樣就把基地上的樹全留下了。而建筑變成了一個“splited”的房子,室內的設計也體現了這個“分”,如果把它們合起來,你會發現,樓梯就會合成一體,就這樣來的。也有節省能源的考慮,用一半房子,就不用把全家的暖氣都開了。

mangazine·名牌:青年建筑師大展的時候,蕭默就提出來他的一些看法,說有些設計他看不懂云云,你覺得中國一些老的建筑師是不是太保守了?
張永和:老的建筑師是一個時代的見證,我們是這個時代的見證??床欢吹枚@事,我也有一個經驗,你知道我寫過一本書叫《作文本》,由三聯書店出版后一片罵聲,說看不懂,說我故弄玄虛,可能中國和美國相比有更多的不信任。不過也有一次,碰到一個學生,他跟我說他老師讓他看《作文本》,他看了以后覺得如何用文字來搭一篇文章,從這本書里可以看得到,它是非常精確的。大家都需要有溝通的誠意,反過來說,我們對于那些老先生恐怕也沒有很好的溝通?! ?br />
mangazine·名牌:談到《作文本》,你是個特別理性的人,可是怎么也會喜歡文學的呢?這是否矛盾?
張永和:不矛盾。我喜歡的文學范圍特別窄,我喜歡的藝術也特別窄。我不太習慣表達感情的演出,像詩歌啊、跳舞啊,我都有點吃不消。我喜歡的其實都是很冷靜的作品,比如羅伯·格里耶的《嫉妒》,這部小說完全是設計出來的,挺枯燥,可是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是怎么把小說搭起來的,所以我喜歡偵探小說,恐怖小說我就完全看不下去。

 



我反對“從理論到實踐”
mangazine·名牌:2005年9月你就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筑系主任,至今三年了,你覺得中美之間的建筑教育差異大不大?
張永和:首先差異不算大,中國和歐洲的差異大。中國的建筑教育基本上是一個美術教育,這二十年受到許多思潮的影響,但是又沒有系統厘清這些思想,就變成一個比較混亂的狀態;美國少一點混亂,特別是東岸那些所謂的大學校,一般都是從理論到實踐,中國還沒那么清晰的認識。但是我恰恰不認同的就是從理論到實踐,我覺得這直接造成了美國建筑好房子少的情況,也造成了建筑這行業脫離社會的事實。中國的情況就更嚴重了,有些學生鄙視建筑的物質性,認為這是工匠應該關心的問題,所以他不關心房子怎么造。

mangazine·名牌:庫哈斯寫過一本書叫《大躍進》,從建筑發展的角度來看,確實存在著一個大躍進的時代,形象工程和豆腐渣工程交相輝映,令人目不暇接。你怎么看?
張永和:對庫哈斯《大躍進》要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這書影響太大了,不太容易清醒。庫哈斯的偉大就在于他永遠能從他工作環境的思維里跳出來。歐美建筑界多少年來一直限于手工藝的精英立場上,最好是自己蓋,做一絕的東西。在西方的大學里,往往都是做一個小住宅,業主是一做詩的和尚,特清心寡欲的那種,大一點的就是美術館。庫哈斯意識到,這是和社會脫離的,特別窄的一個對建筑的態度。他首先跳出來談城市,再好的建筑也沒有城市對我們影響大,人首先住在城市里,城市和建筑的關系肯定是先城市后建筑,這是他對建筑學的第一個貢獻。他這本書其實是寫給西方人看的,他認為小而精一直是西方建筑師的思維局限,他說你看看中國,干這么多活,他們對社會的影響,你們是自己跟自己鬧著玩呢。而這本書對中國建筑其實是不生效的。大量的是爛的建筑,談量沒有意義,中國要談的恰恰是質,要怎么把建筑造好。所以《大躍進》必須在一個特定的語境里看待它,而庫哈斯有一個好斗的性格,他和西方的同仁在斗。

mangazine·名牌:在這樣一個大規模的都市建設過程中,你對中國當代建筑和建筑師怎么看?
張永和:就中國的建筑來說,從質量上來說已經提高很多了,但是就思維方式來說的話,有些中國建筑師的確有點狹隘。我不是指那批根本沒有想法沒有抱負的建筑師,而是指在中國的建筑體制下(以留美為主)的建筑師恰恰限于一種形式主題的出發點。盡管我覺得很多建筑師做得也不錯,可是我看不到太多持續發展的可能。不管是它與外國建筑像不像,至少思維方式里缺乏獨立的思考。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這樣,像王澍我就覺得相當棒,雖然他說的話我聽不太懂,因為他的文化基礎是傳統文人式的,而我的文化底子比較差,只是他做東西的時候我對他特理解。劉家琨等人也非常不錯。

mangazine·名牌:和艾未未交談的時候,他跟我提及,他和你一起設計的“運河岸上的房子”到現在開發商還欠著他的設計費,有沒有欠你的費用?你覺得中國房產商是否如艾未未所說是一群問題很大的人?你覺得中國的房價相比國外是否偏高?
張永和:我覺得也不能都說是開發商的問題,所有行業里都有這樣的問題。我受美國影響,盡管我也不信宗教什么的,可是我覺得人得有個道德底線,有些事情不應該這么做。我跟很多中國年輕人接觸的時候會覺得他們還有一線希望,“文革”把現代人的誠信都給破壞了,在這個社會里工作有時實在是很痛苦,艾未未說的我們也是經歷太多了。具體“運河岸上的房子”的設計費我也搞不清楚,因為具體的財務并不由我來管理。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