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在伊斯坦布爾老城晨跑
這個伊斯坦布爾的清晨注定終生難忘。
我本能地側頭一看,右邊公園草地上有一只黑色的大狗,正沖著我狂吠,獠牙在公園的燈光下閃著寒光。更讓我驚懼的是,在它身后的草地上,或躺或坐或站,至少有二三十只野狗!
一瞬間我的血液都凝固了……
責任編輯:楊嘉敏
十一月的伊斯坦布爾最低氣溫大約可以降到接近零度。和普通游客的感受不同,對于跑者來說,這正是全年最佳的跑步季節。
世界上唯一橫跨歐亞大陸的馬拉松——伊斯坦布爾馬拉松就是在每年的十一月舉辦。
上次我到達伊斯坦布爾的時候,馬拉松比賽剛剛結束沒幾天。我華麗地錯過了一場盛會。
馬拉松比賽是在城市主干道上奔跑,倒還應景。但如果是在伊斯坦布爾的老城,穿上跑鞋和短袖短褲速干衣,來一場晨跑,這個畫風看起來似乎不怎么搭調。
不過,來到地中海氣候的城市而不嘗試到戶外跑一跑,那可真是暴殄天物。
伸手不見五指的老城
打開手機上的衛星地圖,觀察伊斯坦布爾老城,會發現滿眼都是建得密密麻麻的房子,幾乎看不到多少綠色。
在來這里的路上,我就已經發現,當年被稱為“七丘之城”的舊城區,其地形和千年前歷史書的描述沒什么兩樣——整個城市就是依山就勢,順著山丘的自然形態而建設,幾乎所有的道路都有著程度不同的坡度。
由于建筑物密集,現在的道路大多非常窄小崎嶇。這樣的城區,偏偏游人如織,熱鬧非凡,顯然在白天跑步是不現實的。
和許許多多古老的城市一樣,如果你結合古代典籍中的描寫來看現在的城市風貌,基本上都是失望的。
根據十七世紀歐洲游客的記錄,當時的伊斯坦布爾有多達100座御花園,負責維護的帝國園丁就多達2萬名;另外,民間還有多達1000座花園。
人口過度聚集、建筑過于密集、交通極度擁擠、街道狹窄、交通動線雜亂……,這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伊斯坦布爾老城的城市風貌。說起來,這也就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進行現代化城市建設之后的事情。1955年,整個城市人口才150萬人。
現在幸好有GPS,否則,在老城的小巷子里很容易迷路。在一百年前或更早的年代,這座城市可能遠比現在更適合晨跑。
對于今天這座有著近1500萬常住居民、疫情前每年1500萬旅游人次的城市來說,清晨這片刻的寧靜,猶顯可貴。
凌晨五點半,我跑出酒店。街上幾乎完全沒有行人,也沒有車,整座城市安靜到了極點。此時的我有一種恍惚回到了數百年前的感覺。
黎明前的拉雷利清真寺(Laleli Mosque,建于十八世紀)
跑不遠我就發現,除了主干道狄凡尤魯(Divan Yol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