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紅白旗的決戰 日本武家政權的開篇
隨著雙方力量此消彼長,決戰的一刻終于到來。武士們在一之谷上演了史詩般的一幕,菊與刀、海與火、天皇與將軍,都隨著一縷凄涼的笛聲,永遠地留在了歷史的記憶中。
12世紀中期以降,武士們聚集在源氏與平氏兩大集團麾下,整個日本陷入了曠日持久的內戰。源氏武士背后插的旗標為白色,平氏武士背后插的旗標為紅色,后世將此役稱為源平合戰,而紅白旗也成為這場戰爭的象征。隨著雙方力量此消彼長,決戰的一刻終于到來。武士們在一之谷上演了史詩般的一幕,菊與刀、海與火、天皇與將軍,都隨著一縷凄涼的笛聲,永遠地留在了歷史的記憶中。
開篇:武士生活
紅白旗決戰
源平合戰
12世紀的日本,兩大統治階層天皇與公卿之間的權力劃分一直爭執不斷。雙方各自拉攏各種政治勢力,在這過程中武士集團得以發展壯大,漸漸形成了一支活躍的政治勢力,并在12世紀中葉登上了歷史舞臺。“武者之世”于是開啟。
武士就是武士,當武士集團內部出現利益沖突時,解決的方法也很簡單。大家一起大打一場,成王敗寇就是了。而當所有的武士聚集在兩大集團麾下,大規模的內戰于是不可避免。1156年,源氏集團與平氏集團爆發了戰爭,各自的軍事實力都很強大,但平氏集團首領平清盛的軍事素養終究略勝源氏集團首領源義朝一籌,占據了優勢。從此平清盛平步青云,掌握著日本的最高權力,就連天皇的任免也由其把控,朝廷的所有管理都必須看他臉色,以至其堂哥甚至放出狂言:“出此一門者,皆不是人。”
源氏一門雖然落敗,但仍是日本惟一有可能挑戰平氏的勢力。隨著平氏的統治逐漸失去人心,源氏遂成為大家推翻平氏的希望。以仁親王起兵反平,天下再次陷入了混亂之中。源義朝幸存的兒子源賴朝也在伊豆起兵,雖然最初失敗,但隨著天下反平勢力越來越壯大,源賴朝手下聚集的人也越來越多。武士們為了在這場大博弈中獲益,紛紛加入源氏一方,合力對抗看似鐵板一塊的平氏集團。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年老體衰的平清盛再也無法支撐,于1181年2月一命嗚呼,死前留下遺言:“不要萬金葬禮,但要源賴朝首級掛于門庭。”可惜,他的兒子沒能遺傳老父的梟雄之氣,無法支撐整個戰局,很快就為源賴朝的堂兄木曾義仲(源義仲)所敗,只得帶著天皇的象征——天從云劍、神鏡、八尺勾玉三件神器,以及年僅4歲的安德天皇倉皇撤出京都。
木曾義仲率部進京后,土豪習氣不改,縱兵搶掠,且不善處理與公卿、皇室之間的關系,很快失掉了京都的人心。希望于是寄托在了源賴朝身上。當政的后白河法皇下達了請源賴朝進京的命令,木曾義仲大怒,立刻幽禁了后白河法皇,并對源賴朝下了追討令,欲與之對決,卻反為源賴朝派來的源義經所殺。源賴朝順利進京,準備與平氏展開最后的決戰。
白河法皇素來不甘在政治上毫無影響,對迅速崛起的源氏尤為忌憚,于是想出了保留平家勢力、兩相制衡的主意,并將議和的提案,送到了平家的手中。飽受戰亂之苦的平家當然想要早日結束戰爭,一廂情愿地認為剛剛消滅了木曾義仲的源賴朝短時間內不會有什么舉動,會聽從白河法皇的調解。于是開始裁減軍力,預備恢復經濟。但源賴朝沒有忘記,平家在平治之亂后未將包括自己在內的源氏一門消滅干凈,以致養虎為患的事實。況且在三件神器的問題上,平家沒有絲毫的讓步。三件神器是天照大御神后人的證明,沒有三件神器的天皇便沒有了正統地位,這是源賴朝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
出兵福原
1184年1月,源賴朝挾剛打敗木曾義仲的新勝之勢,命源范賴和源義經繼續征討平氏。1184年2月4日清晨,源范賴統兵五萬六千人,源義經作為機動部隊統兵一萬,兵出攝津,向平家經營已久的福原城進發。
平清盛曾一度遷都福原城,所以在該處精心修建,儼然是第二個京都。平氏一門將安德天皇和三件法器放置在福原城內,欲以此與朝廷談判。同時抽調西國十三國的兵力十萬余人在福原城周邊布防,重點把守城東的生田口、城西的一之谷口和山上的鵯越口三處。在這三個要點修筑工事;在海上部署大量艦只,占滿整個海濱和旁邊的小島。其中,一之谷入口狹窄,北面是山,南邊臨海,岸邊為峭壁,甚為險要。平氏自恃軍容龐大,希望以戰求和,逼源氏接受調停,恢復源平兩家二分天下的局面。
得知源氏出兵的消息,平氏軍團先命平資盛、平有盛統兵出鵯越口,到達三草山布防,與源義經的先鋒千余人對峙。但當夜即遭源義經夜襲,損失慘重。源義經雖小勝,但畢竟平氏的本陣就在鵯越。如果攻占鵯越口,平氏大軍一定會迅速回援,戰爭很快會陷入僵局。而一旦陷入僵局,平氏集團的人數優勢就會起決定性作用。雖然可以等待源賴朝的援軍,但給養要由鐮倉送來,不利久戰。三思過后,源義經決定依靠自己手中的兵力,速戰速決。這當然非常冒險,但他并非全無把握。
源義經在京都時曾拜會當時任參議的久我道親。久我道親有個侄子名叫久我興延,其母親家世代居住在鵯越山附近。族人們經常到附近的山中狩獵,對平氏在山中的軍隊部署有所了解。有一條細長的山路直通平氏的本陣,因能通過鹿,故稱“鹿道”。如果能過鹿,那就也可以通行馬。如果源義經打算從“鹿道”偷襲平氏大本營,久我興延表示可以安排向導指路。
有了這條重要信息,源義經心中有了一個重大計劃:率小股部隊從“鹿道”直插平氏本陣,使敵軍失去指揮。配合源范賴的正面進攻,將平氏軍團一舉殲滅。
義經的冒險
平氏一門也是久經沙場之輩,在一之谷周圍部署有近六萬大軍;且利用湖泊作為天然屏障,在湖面上部署了水軍,建立了水上防御體系,防止源氏大軍從水路滲透;同時在一之谷建城,作為指揮中心。整個防御體系近乎固若金湯,惟獨忽略了那條“鹿道”。這條“鹿道”在山中,坡度很高,接近平氏大營的一側是一面陡峭的山崖,若從此沖下沒有絲毫掩護,很容易被亂箭射殺。何況這條小路不可能通行大部隊,即便有股小隊也不至構成太大威脅,平氏一方無論如何低估了源義經的軍事天才。
作戰計劃確定后,源義經旋即開始分兵。將麾下人馬分為兩股,一支由土肥實平、田代信綱率領,約7000人;他自己則率領700人進行滲透穿插。
武士裝備
《敦盛》
五日,源范賴率主力部隊到達生田森,與平氏對峙。
六日,源義經最后一次分兵。命手下岡崎義實率500人向夢野方向進攻,多田行綱率100人左右與當地的久我興延部隊會合,隨后與安田義定的援軍一同進攻鹿松峠山谷。這兩支力量,意在牽制對方兵力。源義經自己則帶著約70人的小分隊,預備穿越“鹿道”直插平氏大軍指揮部的后方。如果源義經成功迂回,前兩支部隊也可起到乘勝追擊的作用。
七日清晨,源義經一隊中的的熊谷直實為搶頭功加快速度脫離了隊伍,這大大增加了暴露行跡的危險。源義經于是也加快了行軍速度,迅速通過鵯越口,以確保在計劃泄露前發動奇襲。上午8時左右,小分隊到達了鵯越的山崖,順利找到了“鹿道”。但此時山下的平氏大軍也人數眾多,源義經命眾人潛伏下來,等待時機。
在源義經出發的同時,土肥、田代部隊向須磨的平氏部隊發起進攻,受挫。平氏似乎也預感到源義經有可能進行滲透,命平教經守夢野,平盛俊、平通盛守妙法寺。進攻夢野的岡崎義實首先被擊退,多田行綱則向守妙法寺的平盛俊發起進攻。平盛俊誤以為在鹿松峠山谷之中的就是源義經的本陣,立即向平教經傳信。聽到此消息,一之谷一帶的其它平氏部隊都陸續向妙法寺蜂擁而來。戰斗開始。鹿松峠狼煙四起,殺聲震天。
埋伏在鵯越山上的源義經看到這一局面,知道扭轉形勢的時機已經到來。“鹿道”斜坡上段的角度大約是二十八度,高度大約200米;下段是巖石,角度大約是三十五度,高度約45米;上段比較平緩,但下段幾乎沒有立足之處,只能嘗試騎馬滑下。源義經先將幾匹戰馬放下山坡,其中幾匹順利到達了谷底。隨后自己率先沖下“鹿道”上段,另一員猛將佐原義連更率先沖過下段,全部分隊緊隨其后沖下了“鹿道”,如神兵般來到了平氏大軍的身后。
敦盛之曲
下崖后,源義經令士兵打起白旗,向平氏部隊發起進攻。此時平氏兵士正在山中與安田、多田軍激戰,突然聽到右邊山中吶喊聲響,以為己方部隊叛變,頓時陷入了混亂。一些兵士開始逃向海邊,倉皇之間踩踏、溺斃者甚眾。在戰線最前方的平盛俊無路可逃,全軍覆沒。安田、多田的大軍就勢突破了防線,攻入了福原。整個平氏部隊被攔腰截斷,陷入了更大的混亂,這混亂一直波及到了須磨的平忠度軍中。在源氏軍團的夾擊之下,平忠度自刃,軍士潰散。
看到已經腹背受敵,與源范賴對陣的平氏前陣平知盛急忙分出副將平重衡率八千人進軍夢野,支援鵯越山的部隊。然而在上午11時,正面的源范賴也發動了總攻。平知盛雖拼死防御,但士氣已經渙散,終被擊垮。平氏總大將宗盛見已無力回天,于是與安德天皇一同乘船撤向了屋島。殘存的平氏大軍也紛紛涌向海邊,源氏大軍則追殲著每一個平氏武士,以期取得盡可能多的敵軍首級。整個戰場變成了一場徹頭徹尾的屠殺,一之谷內頓成阿鼻地獄。
這時,源義經手下大將熊谷直實看到海邊有一名穿著華麗盔甲的武士正逃入海中,便對其大喊 ,招呼他回來戰斗。這位武士不愿意被熊谷直實自后攻擊,返身廝殺,但只幾個回合就被豪勇的熊谷直實打落馬下。熊谷直實壓在他身上準備取其首級,掀開頭盔后卻看到了一張俊美少年的臉。久經戰陣的熊谷直實不禁詢問這個少年的身世,原來他就是當世聞名的笛手平敦盛。年僅十七,不擅武藝,喜好音律,因家族命運被卷上了戰場。
熊谷直實的兒子是年也正是十七歲,為人父的他不禁感懷敦盛的命運,表示愿意放了他。但平敦盛卻說,自己出戰雖屬被迫,但出身平氏嫡流,生死之事非自己可以決定。還請熊谷直實取下自己的頭顱,捍衛家族的尊嚴。熊谷直實應允。
此役之后,熊谷直實到高野山出家,終生念誦經文超度平敦盛。后人感嘆世事無常,命數難測。做著名的《敦盛》之曲,傳頌后世。曲中詠道:人間五十年,與天相比,不過渺小一物??词朗?夢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滅隨即當前。此即為菩提之種,懊惱之情,滿懷于心胸。汝此刻即上京都,若見敦盛卿之首級!放眼天下,海天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
尾聲
一之谷大敗后,平氏一門主力盡失,更為致命的是平家武將幾乎被一掃而空,再無進攻可能。所有主力都龜縮于四國的屋島,一年后這一門的命運在的壇之浦終結。
源義經經此一役成就了“戰神”之名,為其兄源賴朝忌憚,遭到冷落,僅被任命為代官,留守京都。功勛赫赫的他引起了白河法皇的注意,于是加封源義經為判官。但這次封賞并未得到源賴朝的同意,自視為天下武家之首的源賴朝震怒不已。1184年9月,源賴朝以擾亂軍紀為由將源義經排除在討平大軍之外;后平氏抵抗,又再征召源義經入伍。兄弟倆自此結下仇怨,源義經最終被源賴朝討滅。
源賴朝笑到了最后。建立了幕府,并建立了公武兩重體制,改變了日本。為確保自己的兒子能夠順利繼位,他將自己立下戰功的兄弟幾乎殺盡??上膬鹤訅鄱?, 孫子被人刺殺,無后。源氏嫡流自此終結,幕府大權落入了源賴朝的妻子北條氏手中,而北條氏是平氏一門。
歷史仿佛向世人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一切又回到了原點。只有一曲《敦盛》,穿越殺伐,回蕩在世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