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芳》沒能驚艷眾人、力壓群芳:“作古”未遠的人物,銀幕呈現難在哪里?
為名人拍攝傳記電影,有一種特殊的要求——要穿透時間的損耗與封鎖,為過去的人物重新賦予價值?與意義,要讓銀幕的人物,與當下的人(陌生人)建立新的情感通道。
責任編輯:陳斌
電影《梅艷芳》劇照。
電影《梅艷芳》上映,豆瓣評分7.2,票房尚可,口碑中規中矩。有人喜歡,覺得影片還原了梅艷芳的一生,王丹妮飾演的梅艷芳,有幾個鏡頭攝人心魄;也有人覺得影片頗為接近“流水賬”,并且認為,如果在現有拍攝環境下、拍攝理念不作大的改變的話,建議不必拍攝《張國榮》。
“男有張國榮,女有梅艷芳”,作為香港最有才華但卻英年早逝的音樂人,梅艷芳去世后被譽為“香港的女兒”,而經常被一同提起的張國榮的去世,則間接地讓每年4月1日愚人節因為對他的懷念而多了一些傷感。
拍攝《梅艷芳》是出品人江志強的一個心愿,如今愿望達成。如果擁有最強烈制作意志的團隊,都無法拍攝出一部眾口一詞說“好”的《梅艷芳》的話,那么這一題材很有可能沉寂下去,等待時間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知了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