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來:從縫隙到路徑,四葉草堂的社區花園實踐
“就是動員、組織社區居民‘大家一起種東西’,利用社區的邊角隙地,不花錢,或者花一點點錢改善環境?!眲倎砗退膱F隊從邊角縫隙開始,走出了一條由社區花園推動社區營造的路徑。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周建平
2021年10月29日上午8點多,家住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凌兆新村第七社區的何女士帶著一歲半的小兒子下樓,步行五六分鐘,來到隔壁凌兆新村第五社區的社區花園,這里是首屆東明路街道繽紛社區花園節的主會場。包括這個花園在內,共有70個大大小小、類型不一的社區花園在10月最后一個周末全面啟用,覆蓋整個東明街道。
“這是上海,乃至全國,第一個覆蓋整個街道的參與式社區花園規劃、建設活動?!被顒又鞑邉澣酥粍倎硎且晃痪坝^設計師,也是同濟大學社區花園與社區營造實驗中心的負責人。
2014年他和范浩陽、魏閩兩位建筑師一起創辦了上海四葉草堂青少年自然體驗服務中心(下稱“四葉草堂”),如今已發展為一個三十多人的團隊。三個發起人各有分工,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的劉悅來負責科研和實驗,他的理論研究和方向支持讓四葉草堂的實踐從全國眾多類似的組織中脫穎而出,但他開口介紹他們這些年做的事卻不用大詞——“就是動員、組織社區居民‘大家一起種東西’,利用社區的邊角隙地,不花錢,或者花一點點錢改善環境?!?/p>
劉悅來和他的伙伴們在上海直接規劃營建的社區公園已有一百二十多個,通過培訓賦能,指導社區居民自己建設、維護的花園則有七百多個。他和團隊完成的項目多次入選由聯合國人居署、國際展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編的《上海手冊》。
預計2022年春天,由劉悅來和他們的四葉草堂團隊支持的當地社區居民,將在廣西南寧推出1000個老舊小區改造花園“老友花園”。
一位景觀設計師,兩位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建設若干“技術含量不高”的小公園,原本算不得什么稀罕事;三個有理想情懷的專業人士,因為對環境倫理的認知,想要提供一個與主流市場有差別的營造方案,自掏腰包前期投入兩百多萬實驗推廣也不算稀奇;然而三個人“端著金飯碗要飯”,整天忙不迭地跟社區居民、街道管理人員打交道,幾乎變身“社會工作者”,一做就是七八年,把一個“烏托邦”一樣的職業理想,從零到一,在邊角縫隙中落地,一點點突破拓寬,直至走出一條由社區花園推動社區營造的成功路徑,一個試點一條街道一個城市地逐步推廣,并且做到現在還“自己能夠養活自己了”,這實在是鼓舞人心。
如何在家門口創造一個公共空間
自2019年開始,在東明路街道與同濟大學、四葉草堂團隊的合作引導下,東明路街道的居民們開始參與到社區花園的改造和建設中。何女士說,這座位于居委會旁的花園原來更像一個“灌木叢”,蚊子特別多,有些居民下來遛狗,還會讓寵物在樹叢里排泄。因此,何女士一直不太愿意讓孩子來這片空地玩,更常帶孩子去附近金宜廣場的室內兒童樂園。
花園改造團隊在何女士一家居住的第七社區拉了個群聊,希望居民在群里提出自己的想法,還號召孩子們畫出自己心目中的花園。何女士說,那段時間大兒子每天在家里給花園畫設計圖,“畫得特別起勁?!倍詈?,改造團隊確實采納了兒子的一項設計——“他說花園應該有一個門,一個白色的圓形的拱門,現在那個門就在那兒了?!?/p>
原本一片雜亂的樹叢,現在是一片整潔的空地,周圍陳設著長椅和涼亭;空地一側建起一片專供孩子玩耍的游戲場,新增了沙池、小型足球門和蹺蹺板等游樂設備,寬敞而整潔。
何女士的大兒子周五一早就問媽媽是否給自己提前請好了假,生怕錯過“我們的花園節”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