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的“新一線”,正偷偷驚艷眾人

武漢“變形計”。

責任編輯:戴春晨

在民間近百年來的共識中,國內能稱其“大”的只有兩座城市,大上海和大武漢。

不過,如易中天在《讀城記》寫到的,“大武漢”似乎并未干出很多無愧于這一稱號的“大事業”。

“七普”數據顯示,2020年武漢常住人口規模被鄭州反超,近十年常住人口增量不及長沙。在決定城市未來的人口賽道上,“中部第一城”面臨威脅。

從這些跡象來看,疫情后的武漢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然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武漢2020年GDP保持前十、2021年上半年新增留漢大學生14.42萬人的數據。這似乎又是英雄之城的呼喊:“武漢,沒那么簡單!”

這背后的關鍵驅動力,是武漢崛起的數字經濟。

近年來,華為、小米、阿里巴巴、??低?、科大訊飛等為六十多家知名企業紛紛在武漢布局區域總部。目前,已有近四成數字經濟國內百強企業在武漢生根。

11月19日,2021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將在武漢召開。這是5G+工業互聯網領域唯一的“國字號”盛會。

數字經濟這項大事業,大武漢正在偷偷努力,驚艷眾人。

用實力積累運氣

發展數字經濟,武漢屬于“天賦型選手”,在產業、人才、交通等方面基礎牢固,擁有進入數字經濟第一梯隊的絕對實力。

經濟學家馬光遠評價,武漢的數字經濟“最具前景、最具潛能和最具想象力”。

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壓艙石,數字經濟造血效率不斷提高的實現,根源是實體經濟。

與蘇州類似,制造業是武漢立市的根基。近年來,通過推動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蘇州將“蘇州制造”品牌打響全國,成為數字經濟領域的排頭兵。在雄厚的制造業基礎上,武漢正循著相似的發展路徑前進。

從以冶金、機械、紡織為三大支柱產業的“鋼之城”,向擁有鋼鐵及深加工、汽車、信息技術、醫藥等完整工業體系的“光之城”的轉變,武漢的發展始終把制造業放在C位。

武漢綠地中心項目施工現場(新華社/圖)

2021年,武漢集中開工項目達718個,總投資9723億元,科技創新及先進制造業項目占比達到了30%以上。前三季度,武漢規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17.9%。

與2019年同期相比,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煙草制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四個行業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作為“共和國鋼鐵長子”,武鋼曾為武漢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然而,隨著鋼鐵工業衰落,曾經輝煌無比的武鋼也不可避免迎來下行壓力。

如今的武鋼,既是制造業大廠,也即將是互聯網的“大廠”。早前報道顯示,今年武鋼與湖北聯通合作建設5GC核心專網。

武鋼博物館 (新華社/圖)

這張5GC的“網”有什么用?這張網能省錢。數字化改造后,武鋼成材率提升到98.65%,每噸鋼材的能源消耗則從54公斤標準煤下降到42公斤標準煤。

從先天資源稟賦來看,制造業發達的蘇州受城市能級掣肘,數字經濟發展面臨樞紐經濟弱、高校資源匱乏等問題。相較之下,作為省會城市的武漢則優越得令人嫉妒。

憑借九省通衢的空間位置優勢,兩江環繞的武漢創造了“貨到漢口活”的繁榮。

武漢長江大橋 (新華社/圖)

數字經濟時代,如何將空間區位優勢轉化為物流商貿優勢,影響著武漢“新沿?!崩硐氲膶崿F。

今年2月發布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武漢被定位為我國經濟版圖的“鉆石之心”。

單是武漢榜上有名的,就有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較強國際運輸服務功能的鐵路樞紐場站和建設中的郵政快遞樞紐;4月,武漢“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打造國家商貿物流中心的目標。

當前,漢口北的國際貿易城成為武漢建設物流中心的發力點:物流公司240家,專線物流公司200多家,入駐商戶約2.2萬戶,從業人員5萬人,2020年線上線下總銷售額1239億元。

一連串的數據中,承載武漢重塑榮光夢想的漢口北,正大步走向中國最大現代商貿物流中心。

作為教育大市,在發展數字經濟上,武漢還擁有著絕對的人才和科研資源優勢。92所大學、130萬在校大學生、90多家各類國家級創新平臺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著源源不絕的動力。

據了解,2020年國家中心城市指標報告中,武漢科技中心指數排名第三,僅次于北京和上海。

通過“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劃”和落戶等相關配套政策,武漢城市吸引力增強。過去四年,新增留漢大學生近140萬,保障了人才要素的可持續供應。

底厚但塔不尖

“集大成”的武漢有著數字經濟的堅實基本功,但在沖擊一線上仍面臨挑戰。

與GDP常年位列前十但“大而不強”的情況類似,武漢數字經濟的發展存在“底厚塔不尖”的現象,干“大事業”的能力還需建設。

具體來看,與杭州相比,雖然在制造業基礎上,武漢略勝一籌,但在民營企業數量和規模上,武漢還有待上一個臺階。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在公開報道中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數字貿易和此前的數字貿易不同,要把立足點放在市場主體?!?/p>

據測算,在我國,中小微企業貢獻了80%就業崗位、70%左右專利發明權、60%以上GDP和50%以上財政收入,市場主體是動能轉換的重要力量。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57城市場活力榜》上,武漢排名第15,與TOP5的杭州相差十位。杭州有39個企業進入民企500強,而武漢僅有13個,只占杭州的三分之一。

目前武漢經濟的大部分構成依然為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武漢有所欠缺。

與北上廣深對比,除了缺少像華為那樣有著世界級影響力的企業外,區域集聚效應不足也制約著武漢數字經濟的發展。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加快發展,將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大的結構性潛能。這也是今后我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

《數字化轉型指數報告2021》顯示,目前我國數字化發展由城市群引領。11大城市群數字化指數占比近80%,其中珠三角、京津冀、長三角和成渝是發力數字化的頭部引擎。

都市圈和城市群是城市化的高級形態。隨著人口、資金等生產要素在城市內部與城市之間流動,空間聚集從“產業聚集”升級為“城市聚集”。

作為技術創新和產業集群的主要平臺,都市圈、城市群富集了大量人口與經濟,區域內各城市比較優勢的發揮,將產生1+1>2的正向聚合效應。

差異化發展、分工明確、揚長避短,協調區域內不同城市人才特點與優勢,是長三角一體化的實踐經驗。

龍頭上海各行業中人才分布較均衡,在長三角中發揮著引領與統籌作用;浙江省內城市發展各有特色,數字人才主要分布在ICT基礎型產業、智能制造業、小商品產業中,生態鏈穩定;江蘇省內數字人才則主要集中于制造業領域。

區域內城市的差異化發展為長三角數字人才的流動和發展提供了空間,集聚效應、分工效應、協作效應和規模效應的發揮,推動了長三角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長三角地區數字經濟與人才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長三角地區數字人才便已達到11.8萬。

從長三角經驗來看,加強區域內“合縱連橫”,打造集聚效應,對武漢而言已刻不容緩。從行動來看,武漢已把握住這一時代脈搏。

5月,《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達成了城市圈規劃同編、交通同網、科技同興、產業同鏈、民生同保五項合作協議,確定了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就是1個城市”的建設目標。

可以預見,一小時通勤圈、一日生活圈、政務服務“跨市通辦”“一網通辦”等服務的實現,武漢都市圈成為全國重要增長極值得期待。

期待未來的中國城市領跑者中,出現武漢的身影。

參考材料:

1、經濟學家馬光遠:武漢是未來十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最有前景的城市

http://news.cnhubei.com/content/2021-10/12/content_14163738.html

2、光明網:武漢城市圈9座城市達成同城化發展協議

https://m.gmw.cn/baijia/2021-05/20/1302308209.html

3、騰訊《數字化轉型指數報告2021》發布:深度洞察全國351個城市18個行業數實融合進程

https://www.thecover.cn/news/8313060

4、為什么強調都市圈建設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102/28/t20210228_36344100.shtml

5、2021年前三季度武漢GDP比上年同期增長18.8%

http://news.hbtv.com.cn/p/2067065.html

6、長三角數字化創新發力,上海高峰人才磁吸效應顯現

https://news.sina.com.cn/c/2018-11-11/doc-ihmutuea9213856.shtml

(頭圖/新華社)

可視化|白樺

網絡編輯:鄧麗萍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