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比亞迪員工猝死,曾連上7個夜班,家屬稱企業支付20萬元
17日,一名比亞迪員工在出租屋內猝死的消息引廣泛關注。
該名員工王江龍離世日期為11月4日晚,其家屬于5日接到警方通知,警方排除刑案可能后,家屬便與企業協商善后賠償問題,但遲遲未能達成協議。
警方出具的調查意見告知書,已排除刑案。
王江龍的家屬認為,雖未進行尸檢查明具體死因,但其離世應與長期夜班工作有關聯。
據相關報道,該員工10月份有二十余天工作時長在12個小時,超出勞動法的規定。18日上午,西安高新區勞動監察部門回應稱,目前已經介入此事進行調查。
根據該名員工的打卡記錄顯示,在10月份他有26天工作時長都在12小時左右,整個10月他的工作時長在280小時左右。
從10月28日到11月3日,該名員工連續上了7個夜班,其中6個班工作時長在12小時左右。
事發前一天的11月3日,王江龍早上8時05分下班,當天19時38分上班,至4日零時39分請假下班。該名員工的親屬透露,警方推斷王江龍的死亡時間為11月4號晚上19時到22時之間。
此外,打卡記錄顯示,在整個十月,該名員工只有10月1日、3日沒有打卡記錄,從10月4日起,他開始上夜班,每天晚上7點半左右打卡上班,至次日7點半到8點左右打卡下班,工作時間均在12個小時左右。
比亞迪回應
家屬:企業一次性支付20萬
11月18日,比亞迪方面回應澎湃新聞,“11月5日,我們西安工廠一員工在廠外的出租屋內死亡,對逝者我們深切哀悼。據悉不涉及刑事案件,員工的死亡原因還待進一步調查。目前,我們正在與員工家屬積極溝通,希望能夠妥善處理好相關善后事宜?!?/p>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一名36歲的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第十一事業部員工于近日被發現猝死在出租屋中。警方出具的調查意見告知書顯示,已排除刑事案件。
11月18日,該員工家屬表示,17日當晚企業方再次聯系家屬,協商善后事宜,雙方在轄區派出所協商三個多小時后達成一致:除退還公積金社保等之外,企業一次性支付王江龍家屬20萬元。
比亞迪三季度再現“增收不增利”
10月28日晚間,比亞迪(002594.SZ)發布2021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比亞迪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543.07億元,同比增長21.9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70億元,同比下滑27.50%;扣非凈利潤5.18億元,同比下滑67.17%。
比亞迪連續兩個季度出現凈利潤下滑,毛利率連續四個季度出現同比下滑。
同時,比亞迪公布了2021年前三季度的財報數據。財報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1451.92億元,同比增長38.2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43億元,同比下降28.43%。
比亞迪再度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前三季度凈利潤下滑近三成,但今年以來比亞迪銷量表現較為亮眼。2021年1-9月,比亞迪汽車全系銷量45.27萬輛,同比增長68.32%;新能源汽車銷量33.76萬輛,同比增長204.29%。乘用車方面,比亞迪問鼎9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冠軍,其中,旗艦車型漢9月銷售10248輛,再次實現單月銷量破萬,實現連續6個月銷量正增長。
不過,盡管比亞迪業績承壓,仍有多家機構表示比亞迪業績符合預期。上海證券表示,比亞迪作為國內新能源車龍頭,技術周期和車型周期共振,經營拐點在即,預計2021~2023 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1、146、217億元,同比+44%、+139%和+49%。華安證券也認為,比亞迪銷量穩步爬坡,業績符合預期;同時全面推進新能源化,電池外供提升新的利潤點,維持買入評級。
猝死的比亞迪員工
與浪潮“加班真好”
猝死出租屋內的36歲比亞迪員工的加班數據非??鋸?。
工作打卡記錄顯示,在10月份他有26天工作時長都在12小時左右。而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長不超過8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11小時,且每月最多有12天的工作時長可以為每天11小時。
換句話說,用人單位不僅沒有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合理的工作時長和休息休假時間,而且還讓他長期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
尚不能斷言,連續加班和該員工的猝死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系,但目前,西安高新區勞動監察部門已經介入該事件,相信不久之后,我們就能得到權威的調查結果。問題在于,如果不是事件本身引發媒體和公眾的觀眾,這位員工的加班情況又會有多少人知道呢?再追問一句,如果不是比亞迪是一家具有符號意義的大型車企,這位員工的不幸遭遇還會受到關注嗎?
值得玩味的是,近年來對于加班現象、加班文化的討論在輿論場上從未停歇。提倡人性化制度建設的聲音,大家都不陌生。在這樣的背景下,該員工的猝死,無疑顯得格外“刺眼”。
在互聯網設置議題,是需要能力的。掌握“話語權”,表達出來的觀點才有人愿意傾聽,愿意交流。這些年來,不少互聯網大廠中的員工描述了自身的工作經歷,揭示了工作制度的不合理,這對推動勞動者權益的保障,是很有意義的。
他們不一定是管理人員,但往往是互聯網企業中比較核心的員工,他們擁有比較出色的表達能力,也知道如何迅速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相對較高的收入水平也讓他們有“討論”加班的底氣。
但不幸猝死在出租屋里的這位比亞迪員工,則是另一種情況。據家屬介紹,他出事之前在物流崗位工作,工作強度大,“月工資大概六七千元”。收入不高,還要承受比較大的工作強度,說明他的“選擇”并不多,最重要的是保住眼前的飯碗。
另外,這位員工的堂哥也談到,他“屬于話比較少,老實本分,甚至有點笨的人”。所以,工作雖然苦,但他沒有也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的“難處”。
這就引出了該事件的核心問題——能對“加班”說不的員工,一定程度上尚有保護自己的能力,但對那些比基層更基層的員工來說呢?他們可能已經成了互聯網輿論場中“沉默的大多數”。當我們討論用加班換高收入值不值得時,別忘了,有一部分員工根本沒有選擇權和話語權,他們的聲音幾乎消失在了輿論場中。
這幾天,浪潮集團掛出來的“加班橫幅”同樣引發熱議?!按蠹壹?,才是真的加,加班真好!”“他加我也加,想跑也跑不了” “白天加白班不瞌睡,晚上加晚班睡不著”……這些標語荒誕、刺目,卻堂而皇之地掛在了擁有多家上市公司的IT集團。
當加班成為某些企業的一種文化,處于弱勢地位的員工是根本沒有能力“拒絕”的;而對于企業來說,員工猝死至多屬于小概率事件,大不了賠點錢——這,或許才是很多企業有恃無恐的真正原因。
目前,比亞迪方面已經提出補償家屬20萬元,并承諾妥善處理好相關善后事宜。猝死員工的家屬理應得到賠償,但希望“賠錢”不是終點,徹底反思加班文化、拿出更多實際行動維護勞動者的休息權、健康權,才能避免下一次悲劇。
來 源 |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宋豆豆)、澎湃新聞、極目新聞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