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智齒發射到太空很怪,但為什么不呢
“也許你會覺得航空航天跟日常生活差太遠了,但十幾二十年前互聯網剛出來的時候,我們也覺得它離我們很遠。但實際上它到來得很快。我希望用一些更接地氣的材料和話題,讓更多人對它感興趣,然后去思考一些這樣的問題?!?/blockquote>責任編輯:雨僧
種太空土豆
上牙掉了要埋到土里,下牙掉了則要拋到屋頂,這是奶奶多年前講的故事。不可落地的那部分,拋得越高越好。多高才算高?三年前,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負責太空探索項目的劉昕,手里攥著兩顆剛拔落的智齒,像是搖晃兩顆骰子,開始思索這個問題。
時隔一年,她將其中一顆智齒放入名為EBIFA(Everything Beautiful is Far Away:一切美麗,皆遙不可及)的小型水晶機器雕塑,讓它搭乘美國航天公司藍色起源的火箭進入太空,無機的機械軀殼承載帶有DNA印記的牙,越過卡門線(外太空與地球大氣層分界線),進入亞太空軌道空間。
自主機械生命體升空后被激活,在漆黑幽深、失去重力的空間延展、旋轉,完成一段表演。再重新進入大氣層,降回到地表,直到被沖擊成碎片的那一刻,宣告其生命里程的終結。
對劉昕來說,《Living Distance:脫離》源自一次不切實際的幻想,終于一項嚴肅的太空使命。智齒進入太空的旅程,是一個由機電系統維系生命的幼體在異空間的誕生。它成了地表人類的替身,以無機機械的形態發起對未來科技和人類宇宙經驗的一份肉身與感性的提案。
《脫離》之后,劉昕想把這種機會分享給更多的藝術家,2020年,她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公開召集,最后挑選了9組(共18位)藝術家,把他們的作品放入隱形眼鏡盒般大小的容器內,一起發射至近地軌道,環繞地球運行了30天。
藝術家中有跨性別女性,把一些變性需要吃的藥做成小雕塑,寄意以后的世界——星際的世界里面會不會有更多性別的可能性;有的藝術家是美國的原住民(indigenous group),用故土的“神石”雕了一個很細小的雕塑,取名為falling women,女子頭向后仰,長發墜下如同流星。
劉昕則和一位來自秘魯的藝術家合作,將150顆秘魯本土的六種土豆種子送到外太空。土豆原生于秘魯,如今早已成為全球五大農作物之一。在她們看來,土豆的播種史與人類的殖民史息息相關甚至重合,“人類踏足另一個地方,第一件事情可能就是種植、培育”。電影《火星救援》主人公試圖在火星種土豆,幾年前嫦娥四號也曾將土豆、棉花等作物的種子搭載到月球背面的馮卡門環形山進行培育。
從土豆的視角重新講述外星探索,“為什么人要去那里,有沒有可能土豆去就好了?”劉昕隨后在美國的一些公立學校開設工作坊,鼓勵學生們為太空土豆設計它們穿的宇航服、乘坐的著陸器。
土豆種子2020年4月返回地面時,由于疫情暴發,無法按原計劃跟相關機構合作,劉昕只好在位于布魯克林的自家院子里耕種。在回歸田園生活的過程中,她一方面為都市中陌生的安寧體驗對這個項目心懷感激,同時也在反思,“我覺得疫情本身也是一個打破參考系的過程,在語言當中有時候會說我在漂浮、我在跌落、我在暈眩,它是身體的感覺,但其實也是一種情緒的東西,我覺得很多人在疫情之后都有這種感覺,所以這一系列作品雖然講的是太空,但我們內心也會有這種起落的感覺?!?/p>
抓60年代衛星
疫情期間,居家隔離成了全球事件,劉昕對這種空間的強烈割裂深感觸動,“作為個體,身處其中卻要脫離,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反而是跟世界切斷所有的聯系?!彼拖壬_始思考“我們到底在哪里”,“世界上發生這么多事情,用什么樣的方式可以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位置?”
兩人都對駭客文化感興趣,拎起家中的無印良品掃帚,接上兩根晾衣架的銅絲當作天線,就置辦成了一臺小的無線電,像許多熱衷“抓衛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