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撐不起,泉州怎么拼才會贏?
制造業偏重的城市如何發展科創?
責任編輯:戴春晨
泉州開始一項計劃:推動當地企業赴北交所上市。
據11月18日當地媒體報道,泉州市近日印發通知,啟動七大專項行動,要在“十四五”期間,每年從全市掛牌上市后備、專精特新、國家高新技術等企業名單中篩選出具備北交所上市潛力的企業。
早前,北交所鳴鑼開市,全國首批上市了81家企業,泉州市名落孫山。泉州目前擁有37家專精特新企業,和其他“萬億俱樂部”地級市差不多;但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相去甚遠。
我們以蘇州、無錫、佛山、南通和東莞等五座“萬億俱樂部”地級市作為參照系?!咀?】2020年,泉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1000家。盡管超額完成目標任務,但在六座城市中依然墊底。
研究團隊早前發布的《57城科技創新榜》中,GDP排名全國第18名的泉州,科技實力位列40名開外,處于“下位區”。
高新技術企業撐不起來,泉州怎么拼才會贏?
搞科創,泉州身家薄弱
泉州搞制造業很行,但搞科創似乎先天乏力。比起其他萬億元GDP地級市,泉州的科技創新在多個方面表現薄弱。
“十三五”規劃中,泉州設定的2020年研發強度目標為2%,但實際僅為1.38%。
這很大程度是科研資源不足的拖累。
泉州擁有18所本??圃盒?,這看起來不算少,但這座城市大專以上學歷人口占比僅10.5%,不到全國平均水平(15.47%),在六座城市中墊底。
18所本??圃盒?,數量上不如蘇州和無錫,但比佛山和東莞多。
然而,東莞和佛山雖然本地的高校少,鄰近的廣州卻擁有大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從改革開放早期的“星期六工程師”開始,廣州(以及后來的深圳)科研人才的跨市流動成就了這兩座制造業之都。
從研發投入的絕對值看,與其他城市比較,泉州似乎是最不舍得“花錢”的城市。
2020年,泉州研發經費的投入僅142億元,約為同樣科研薄弱的南通、東莞和佛山的一半。
研發經費少,有科研院所少的因素,也有產業結構的原因。
泉州有九大千億產業集群。除電子信息產業外,八大支柱產業均為傳統產業。盡管泉州不遺余力地推動傳統產業“高新化”,但現實就是傳統產業研發強度相對更低。
再看科技成果轉化。從技術合同數量來看,泉州是典型的技術吸納型城市。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泉州市共登記技術合同317項,成交金額4.07億元,數量增長2/3,金額近乎翻番。簡單計算可發現,平均每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僅128萬元,水平偏低。
泉州更擅長吸納技術。
福建省科技廳數據顯示,泉州2020年吸納技術1034項,成交金額42.7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6.41%和62.23%。這表明泉州在吸納引進其他區域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方面有一定基礎。
最后,泉州“把知識變為錢”的能力也較為薄弱。
南通統計局曾發布文章《南通與泉州主要經濟指標對比分析》稱,南通先進制造業發展略勝一籌。
有數據為證,從可比較的產業類型來看,2019年南通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為40.3%,是泉州的2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值占比、生物醫藥產業產值占比也遠高于泉州。
驚艷全國的“晉江經驗”
拋開統計數據回到現實。
泉州的科技創新并非如數據顯示那樣薄弱,而是有著獨一無二的優點。正是這些優點,讓泉州經濟總量連續22年保持福建省首位,并在全國的排位上升至第18位。
討論泉州離不開晉江。
晉江,泉州最強縣級市,中國百強縣中位列第五,“晉江經驗”曾經名噪全國。
晉江尤其是晉江的鞋業,其創新經驗可歸結為兩句話:傳統企業高新化,做自主品牌。
晉江的鞋業以“山寨”起家。上世紀80年代,晉江企業借僑胞的信息資源,仿造國外日用品銷往全國各地?!吧秸睍r期的資金、技術和設備積累,為晉江企業90年代的貼牌代工打下基礎。
而后,晉江企業不滿足于“為他人做嫁衣”的代工模式,開啟了自主品牌之路。
這里面,安踏的故事最廣為人知。
據公開報道,1988年,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丁志忠帶著600雙鞋,北上開拓國內市場。在北京的運動鞋銷售市場,丁志忠發現,晉江代工的品牌運動鞋一天能賣1萬元,而晉江生產的沒品牌的鞋一天賣3000元就算“奇跡”。
這刺激丁志忠立下目標:創造屬于晉江的名牌。
1991年,丁志忠和父親在家鄉創辦了安踏公司。當時運動鞋沒有籃球鞋、跑步鞋、羽毛球鞋之分,統稱為“旅游鞋”。
此后的一次全球經濟危機,堅定了安踏們發展自主品牌的決心。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國際訂單量急劇下降,代工企業“斷了炊”。
危機之后,晉江及泉州企業、政府齊心發力打造自主品牌。1998年,晉江市政府明確提出“品牌立市”的發展戰略,該戰略在2002年升級為打造“品牌之都”。晉江市政府拿出真金白銀,以一次性獎勵、優惠地價等方式鼓勵企業創建自主品牌。
上一級的泉州市政府,亦出臺《關于爭創馳名、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引導企業“爭創品牌”。
1999年,安踏的利潤只有400萬元,就拿出80萬元邀請孔令輝做代言人??琢钶x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奪得男子單打乒乓球金牌,實現個人“大滿貫”,幫助安踏成為最知名的國產運動品牌之一。
那時,晉江品牌爭相邀請體育明星、娛樂明星代言,將廣告鋪滿電視節目、街頭巷尾。
這只是第一步。想抓住消費者,企業還需要做更多。
前有國外品牌圍堵,后有大批廠商追擊,激烈競爭下的晉江企業試圖從研發環節打開突破口。
2005年,安踏斥資2000萬元,率先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運動科學實驗室。這一年,安踏用于創新、研發的資金達到3000萬元。
如今,安踏、匹克等企業,已是不折不扣的高新技術企業。
安踏集團2020年研發投入超過7億元,匹克近年來每年約投入銷售額的3%作為研發費用。它們用科技打造的“噸位鞋”“氫跑鞋”“態極”跑鞋等產品成為熱銷品。
從山寨、代工到自主品牌創立,晉江鞋業展現了如何向研發、制作、品牌全方位升級。
“后半場”,泉州科創如何拼?
晉江的故事表明,泉州不缺乏創新基因。只是與其他萬億元GDP地級市相比,泉州稍顯薄弱。
處在轉型升級“后半場”的泉州,對自身的問題看得很清楚。
泉州市“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當前城市的短板,是制造業大而不強,科技創新、數字經濟和現代服務業支撐不夠;中心城區集聚度不高,市域統籌不足。
那么,在一個民營經濟為主、產業結構偏“傳統”的地級市,科技創新如何提升?
要成果就要投入。泉州2020年研發強度目標未能實現,又提出2025年研發強度達2.4%的目標。而研發經費支出將從現在的140億左右提高至360億元左右。
企業將是研發經費支出大增的主要受益者。泉州市“十四五”規劃提出,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擁有核心技術前沿技術的科技龍頭企業,引領行業技術創新。
就在最近,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泉州市組建“高效太陽電池裝備與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該中心是福建省二十多年來獲批的第三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這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由福建金石能源有限公司牽頭,聯合南開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6所高等院校和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福建省計量科學研究院,以及鈞石能源、新峰二維材料、協鑫集團、阿石創等7家上下游企業共同組建。
11月初公布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泉州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榜上有名。福建佰源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泉州佰源機械科技有限公司)與浙江理工大學等單位聯合申報的"高性能無縫緯編智能裝備創制及產業化"項目,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科研底子薄弱的泉州,還積極引入外部智力資源,助推當地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近年來泉州通過實施“大院大所大平臺”等計劃,引進建設了一批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各具特色的科技創新平臺,承擔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突破、重大創新產品的研發攻關,幫助傳統制造業企業更新迭代、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2013年以來,泉州先后引進共建各類科研院所18家,覆蓋智能裝備、電子信息、紡織鞋服、石油化工、新材料、陶瓷建材、生態環保等新老產業領域。
公開信息顯示,這18家科研院所已累計服務企業4900多家,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645項,獲橫向技術服務收入1.49億多元。
從創新平臺到創新主體,再到科技成果轉化,泉州希望在“十四五”期間建成區域創新中心和科技創新發展“引領極”。
若能通過科技創新華麗轉身,泉州將為眾多傳統制造業偏重的地級市提供良好典范。
注1:東莞2020年GDP未能破萬億元,但2021年破萬億元概率很高,因此也納入對比范圍。
參考文獻:
1.泉州踐行“晉江經驗”的新發展新啟示/中國社會科學院“‘晉江經驗’新發展新啟示”課題組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1
2.中新網福建:2021年中國“百強縣”榜單發布,福建六地上榜
http://www.fj.chinanews.com/news/fj_rmjz/2021/2021-08-06/488368.html
3.中國青年報:安踏:讓中國人用自己的體育品牌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9/19/content_1514241.htm
4.新華社:靠科技推動“國潮”——部分民族體育品牌發展觀察
http://www.xinhuanet.com/sports/2021-08/06/c_1127735536.htm
5.福建日報:泉州:發動創新引擎,制造大市“一路向強”
http://gxt.fujian.gov.cn/xw/ztjj/rmzt/bzdh/fzzl/zdzq/202106/t20210621_5629474.htm
6.“大院大所大平臺”賦能泉州制造——已引進共建各類科研院所18家,累計服務企業近5000家
http://rsj.quanzhou.gov.cn/zwgk/tjxx/202108/t20210806_2599763.htm
(頭圖/新華社)
可視化|白樺
網絡編輯:鄧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