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織要在第三次分配中唱好主角
11月25日,南方周末第二屆筑夢者公益大會舉辦。權威發布環節中,南都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聯合國可持續金融顧問委員會委員徐永光分享《社會組織要在第三次分配中唱好主角》。他表示,從第三次分配的運行格局來看,社會組織在當中要扮演好五種角色:被信任的角色、透明的角色、“舞伴”的角色、社會創新家的角色、投資家的角色。
最近黨中央首次提出把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協調在一起,建立一個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中央號令一出,第三次分配成了一個社會熱點。
第一次分配,是通過市場,按照競爭性的原則進行,它會出現貧富差距。
第二次分配,是通過政府,按照一種強制性的原則,用稅收制度和社會政策來調節分配,縮小貧富差距。
第三次分配,是通過社會,按照自愿性的原則,就是通過自愿的捐贈來調節社會分配,縮小貧富差距。
我在2004年全國政協會議上的提案,就涉及到三次分配的內容。當時我把三次分配的案例做了介紹: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實施的希望工程,每支出100元就有89.8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有87.7元從發達地區轉移到貧困地區,有88.2元由高中收入階層轉移到低收入階層。這是經過評估的一個結果,就是很鮮活地介紹了第三次分配的功能。
第三次分配實際上就是通過公益的捐贈,通過社會自愿的捐贈,來推動共同富裕。
這樣的社會的行為,應該遵循怎樣的規則呢?首先,國家是法律規范、政策倡導;政府是依法監管,獎優罰劣;社會公眾自愿參與“用腳投票”;公益行業應該建立行規,自清門戶,也就是說要加強自律;社會組織要平等競爭,優勝劣汰。
從這樣的第三次分配的運行格局來看,社會組織在當中確實需要扮演主角的位置,但同時捐贈人也應該是主角,所以捐贈人和社會組織應該是共同的主角。社會組織為什么在第三次分配當中要扮演主角的角色?它應該是哪一些具體的角色?我覺得它要扮演五個角色:
角色一,扮演信任的角色,它要為第三次分配打好一個信任的基礎。
現在我們國家、我們的公益組織最缺的并不是錢,我們最稀缺的是信任。所以,第三次分配是自愿的捐贈,自愿捐贈的前提是我信任你我才捐款,沒有信任就沒有第三次分配的健康發展。
角色二,扮演透明的角色。
捐款從公眾捐款、社會組織籌款到管錢,到花錢,一定是公開、透明的,就如同一個玻璃口袋,讓大家清楚你的錢是怎么進、怎么管、怎么出,你的錢花得是不是有效,這樣一個透明的角色是極其重要的。
重提十年前的郭美美傷害中國紅十字會的舊案,其實她根本沒有花過紅十字會的一分錢,但到現在,這個問題還沒有克服,對紅十字會的信任問題還沒有解決。而這個問題的根源就是因為透明度不夠。
所以,第三次分配前面兩條,社會組織要扮演信任的角色、透明的角色,是特別重要的。信任和透明,才會引來公眾自愿的捐贈。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捐贈一定是自愿的,這是法律的規定?!吨腥A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都有明文規定,逼捐、派捐甚至是以權謀捐都是違法行為。
上述兩條都是第三次分配必須遵循的鐵律,是最重要的底線,第一是自愿,第二是透明。如果沒有這兩條,第三次分配就很難到預期的效果。
中央關于第三次分配的制度性安排一經發布,有的人就產生了誤解,“這是不是要劫富濟貧”。對于企業來說,它的主要責任是把企業做好、承擔社會責任,第一次分配做蛋糕,為第二次分配造血,企業已經作出了最大的貢獻?!敖俑粷殹笔较蚱髽I要錢,實際上是要股東的錢,而這些錢并不是由企業主自由支配的,這實際上是對第一和第二次分配釜底抽薪,甚至是殺雞取卵。
在中共中央十九屆六中全會的新聞發布會上,財辦副主任韓文秀先生明確說,“把企業辦好是企業的本分,也是為共同富裕作貢獻的正道,同時國家鼓勵企業和企業家在有意愿、有能力的情況下,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但是慈善捐贈是自愿行為,絕不能殺富濟貧、殺富致貧,不能搞逼捐,因為那不符合共同富裕的本意,也不可能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這是黨中央的聲音。所以,我們企業家們要有定力,先做企業家,再做慈善家,先把企業辦好,在有能力的時候捐款。并且最好是捐自己的錢,捐自己的股權,把企業掏空是萬萬使不得的。
角色三,要做一個舞伴的角色。
第三次分配的基礎是公眾參與,沒有公眾參與第三次分配是走不遠的。所以,著重關注企業家實際上是破壞第三次分配的行為。
那么公眾參與是一個什么樣的價值呢?公眾在參與公益事業和幫助弱勢群體的過程當中,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慈善捐贈成果,不斷激發熱情。只有他參與,他的熱情才會不斷得到激發。
最近我就看到很多希望工程受助孩子成長的案例。我們過去做希望工程,捐贈人看著孩子們成長,并且始終保持聯系。雖然本來只是說幫助孩子完成小學學業,實際上后來很多捐贈人繼續跟進他們上中學、大學。這就是通過參與,來激發公眾的積極性。
1992年,可口可樂中國區董事長陳奇偉找到我,他說要給希望工程捐款,而且捐款的額度還比較大。我問道:“陳董事長,你為什么想到要來給希望工程捐款呢?”他說:“徐先生,現在全民都參加公益,支持希望工程,我們企業要是不跟上,就會被公眾拋棄。”所以,有了好的公眾基礎,才會激發企業家更加自覺、更加努力地支持和參與公益事業。
角色四,社會創新家的角色。
社會組織一定要把第三次分配的捐贈資源用好,善財善用,提高效率。社會組織不能只做捐款的搬運工,純粹的給錢并不會使弱勢群體和窮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懷。這樣的案例很多,相信我們也有很多感受。
所以,全世界所有的研究案例表明,如果只是給受助者錢財方面的支持,而受助者沒有參與,沒有從內心去改變、激發受助者,去提高賦能,提高他們改變命運的能力,那么這樣的捐贈結果大多會是負面的。早在將近一百年以前,美國慈善家卡耐基在《財富的福音》里就說,“當今富人的罪惡不在于他們吝嗇,而在于他們濫行布施。”
我們社會組織一定要做社會創新家,把第三次分配的捐贈資源用好,特別是把它用來解決社會問題,還要整個提高這些需要幫助者的素質,使他們能和全社會共同來進步。
角色五,扮演投資家的角色。
投資家的定義很廣,公益的捐贈投入也可以看成是一個投資行為。還有公益的財產,現在我們存量的公益資產是2000億,那么這2000億的公益資產現在年收益率不到2%,我們的CPI是多少?2.5%,所以我們的公益資產是在縮水。
最近有哈佛大學基金會的相關報道。去年基金會300多億的財產,回報率是33%。如果按照這樣的回報速度,兩年多哈佛基金會的資產就可以翻倍。而我們現在的慈善資產卻在縮水。未來,在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號令的帶領下,公益資產、公益捐贈會越來越多。
如果有5000億拿來做投資進入資本市場,它實際上對于資本市場是一個耐心資本,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讓我們的市場更好,讓我們的公益本錢更大。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