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法則信奉者的內心世界

心理學家嘗試走進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的內心世界,去了解環境之外的人格特征是如何參與塑造這些人的思想和行為的。

(本文首發于2021年11月2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著作《物種起源》出版,隨后進化論的思想在科學和社會文化領域都引發了巨大的影響。

有一種人,他們崇尚權力,認為強者可以主導一切,不平等和歧視是合理的,對反歧視和倡導平等的言論則嗤之以鼻。在他們的眼里,人類社會就是一個兇險的叢林,每天都上演著零和游戲,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從個人角度看,他們或許取得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成果,但對整個社會而言,他們的存在也可能成為一種災難。他們信奉叢林法則,被稱為原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沒有接觸過他們的人,可能很難意識到他們的內心究竟是什么樣的。

波蘭科學院心理學家彼得·拉德基維茨(Piotr Radkiewicz)嘗試走進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心中的“叢林世界”,去了解除了環境之外,人格特征等如何參與塑造這些人的思想和行為。結果不出所料,多項心理測量結果顯示,那些傾向于信奉叢林競爭法則的人,內心充斥著一些反社會的人格特質。而且強勢外表之下,其實潛藏著一顆脆弱的靈魂。

四項抽樣調查

這一對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的人格進行畫像的心理研究建立在四項隨機抽樣調查的基礎上,共有近三千人參與了調查。測量內容包含了依戀風格、大五人格、黑暗人格、基本的人類價值觀、道德判斷等常見的心理測量框架。在獲取了達爾文主義者相關的心理特征后,研究者認為,現代社會的文明理念在努力地增進全體成員的福祉,使幸福最大化,暴力最小化,而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只關注自己,甚至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盤剝他人的基礎上,其想法顯然與此背道而馳。這一研究2021年8月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

依戀風格是一種頗為常見的心理分析范式,它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may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