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權,人心向善
11月25日,南方周末第二屆筑夢者公益大會舉辦。針對“互聯網公益”這一大會年度議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師曾志分享《科技賦權,人心向善——面向未來的互聯網公益傳播》。她提到,透過互聯網公益、慈善,我們看到了技術的推動、平臺的推動,但互聯網公益其實是一個多元主體權力博弈、能力博弈的一個主戰場。在這個戰場中,我們強調的是個人行動的能力、認知變化的能力、外部感知的能力等等;越來越多的,不是一種脫離于自我對于社會的一種設問,而是對于自我在這個公益、慈善當中能夠做什么的設問。
大家下午好!我在講公益傳播,尤其是品牌建設的時候,有一個特別大的發展背景,就是現在科學技術在社會問題解決當中擔負著特別重要的角色。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慈善、公益如何跟技術,如何跟我們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它實際上揭示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而在科技賦權的今天,“人心向善”我是堅信不疑的。
我們在談到面向未來的公益慈善發展、公益慈善傳播的時候,不妨看看今天網上各種各樣的聲音。我們看到它顯現出自我的尊嚴、自我犧牲的精神,我們也看到人們對審美的要求、對信仰和榮譽的追求。我想,這為公益、慈善的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社會條件基礎。
互聯網公益傳播中的主要問題
在我們公益傳播和公益品牌的建設過程當中,其實要把技術發展和人的生存放在一個框架里進行思考。就今天的話題而言,人們之間的公益傳播或說人道傳播,實際上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或問題。
今天互聯網公益傳播究竟遇到的是什么樣的問題?我想有如下幾個問題:
技術究竟對于公益傳播的創新發揮了什么樣的重要作用?
公益、慈善、人道思想和行動如何借由技術得以傳播?
在傳播中一個人是異化的狀態,還是復歸的狀態?
這里要求我們對傳播的概念有理解的基礎。
其實很多人認為傳播是一種表達,但傳播實際上是有行動的,行動可以帶來改變。傳播不再簡簡單單是大眾傳媒時代的一種傳播形態、形式、內容,而更多的是跟社會方方面面內容的結合。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互聯網技術發展的背景之下,實際上傳播都涉及人的問題。這也是為什么公益、慈善會被作為人心向善的選擇。
再有,很多人會認為:數字技術是不是破壞了公益傳播?
其實前面說的很多內容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我認為它在促進公益、慈善的發展,但實際在促進還是破壞,跟我們每個人和組織是相關的。有的組織會認為公益、慈善事業加上互聯網的技術發展,如同加上更多飛翔的翅膀一樣,得到更大的發展。但是也有很多人和組織因為不了解技術,也不太明白技術對于整個社會的影響,所以反而處于一種以前做公益的狀態,從而陷入一種困境。
我在想,今天講互聯網的公益、慈善的時候,跟我們高度結合的是公眾輿論的存在,而公眾輿論的存在需要每個個體的表達和行動。在今天這樣的環境下,其實每一個做公益、慈善的人應該特別關注的是年輕一代,但是這一代人由于生長環境和媒介環境,跟很多成年人在語言體系或者符號體系上是不同的,這也使得個人對于整個公益、慈善事業的影響非常非常巨大。
人是如何連接與聯結的
人和人是如何連接和聯結的?
我想連接是非常方便的,大家互相見面遞名片、加微信,似乎就產生了第一個“連接”。但是如果真的想產生第二個“聯結”,是人和人之間興趣的需要、愛好以及工作的需要,各方面的條件能夠聯合在一起,能夠愿意一起做事情。所以,我們說連接越來越方便,但聯結卻是越來越難的一件事情。
盡管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各種各樣連接的可能性,但是現在人們越來越強調的是一種信任、認同,所以這也就讓互聯網公益、慈善在高度社會化和高度個人化的語境下,有一些新的特點以及新的表達方式。
在傳播上講公益、慈善這個問題,可能我們原來的目標是放在受益人群上,但是今天在互聯網不斷地被打開、多元主體不斷地互動當中,可能對于我們有幫助的、有利的方面被越來越擴展了。我們的項目和品牌更能打動人心,讓更多人對我們的項目和行動有所回應、有所理解,這樣才可能把項目做好。
還是回到“人”的問題上。其實有很多人說公益、慈善,沒有很多人關心。但是在我看來,現在不斷成長的年輕一代對公益、慈善還是滿懷著一種期望的。尤其因為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他們會以他們的方式和視野理解這個社會,理解公益、慈善。
互聯網公益傳播的界限、融合與困境
在這樣的背景下,困境其實是有的,有的時候它跟公益、慈善傳播的語言和方式特別有關。
我們現在人的多樣化需求,需要互聯網公益以更多新的形式、新的表達方式去傳播。新的表達方式并不是說我們要創造出一種不存在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更強調的是我們能夠呼應年輕人所看到的和喜歡的,甚至是他們一直在使用的語言和符號等等各方面的東西。而且,形式并不是對內容不重視,往往真善美的東西恰恰是在不斷變化的形式當中,不斷地深入和存在。
所以,某種意義上,公益傳播面對很大的困境實際上是對話和交流給我們帶來的一些問題。
“對話”這個概念理解起來不難,但是人和人之間能夠真正地形成對話,需要人的反思能力,需要人不斷地對自我設問和對自我要求。因此,這樣的對話能力不簡簡單單是對外的設問過程,也是一個對內的不斷地自我革命和提升自己能力的過程。
今天,互聯網公益傳播當中有更多的社會多元主體介入。大家可以看到,在中國這幾年來從精準扶貧、共同富裕到第三次分配等等,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出臺,背后都有社交平臺技術不斷發展的支撐;同時也有公眾輿論,經過這么多年網絡事件對人不斷地洗禮,其實公眾也在不斷地成長和發展。
整個政策環境其實是跟技術的發展,跟社會各界對公益、慈善發展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我們也都知道,這幾年也有非常多關于慈善的立法,有各方面的支撐。
公益、慈善本身就有被社會多元主體不斷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特別強調的不是簡單化的合作,而是我何以能夠合作。所以,在融合的時候,其實眾聲喧嘩的背后是一種反復爭奪的過程。這個“反復爭奪”恰恰體現了互聯網公益傳播的一個本色——互聯網的傳播已經不再是道德上的、口頭上的、語言上的、標簽性的,而是要把公益的倡導跟實際的行為效果結合在一起的考驗。
所以,公益、慈善這樣的一種泛道德、泛公益、泛人道的宏大敘事,大家可以看到它們在公眾傳播面前紛紛處于一種垮塌的狀態。其實公益傳播里除了我們說的制度的保障、人心的所向以外,更重要的是凸顯公益傳播的組織能力、個體責任。
科技賦權,人心向善
在這樣不斷被敞開的互聯網公益傳播里,誰是傳播的主體已經發生了一個特別大的變化。
這種變化就是我們不能夠無視一些公眾的質疑或者社會的質疑,而是要想辦法不斷地提升自我能力,比如說專業的能力、技術的能力、跟公眾溝通對話的能力,這些對于公益組織其實特別重要。
整體來看,公益慈善的發展跟時代的發展密切結合在一起。時代的總體指向是具體問題的具體解決,而且也體現出物極必反的狀態。越是數據的東西,可能越是人性的東西;越是關于你生活軌跡的東西,越是科技的東西,越是人文的東西。
所以,我覺得這個時代為公益、慈善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發展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強調把公益、慈善傳播當中的那種高談闊論、冷嘲熱諷,轉化成具體的行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我做一個總結。
透過互聯網公益、慈善,我們看到了技術的推動、平臺的推動,但是我們也都知道,互聯網公益其實是多元主體權力博弈、能力博弈的一個主戰場。在這個戰場當中,我們越來越多強調的是個人的行動能力、認知變化的能力、感知能力等等;越來越多的,不是一種脫離自我、對于社會的設問,而是對于自我在這個公益、慈善當中能夠做什么的設問。
“科技賦權,人心向善”,打破技術、數據間的壁壘勢在必行。
這是今天正在進行的一場數據革命,現在的數據革命在于商業化的運用、場景中數據的打通,大家一直在往前走,而且不斷地跟蹤數據,這個能力在不斷地提高。公益慈善組織如何能夠打破數據的壁壘,這也是特別大的問題。
另外一個我覺得特別重要的點是,技術、公益場景、公益主體、公益創新的不斷變化,都考驗著個人和組織不斷自我糾偏的能力。
簡單地來講,數字時代的到來,讓短視頻、網絡直播等社交媒介技術支撐著全球化的傳播,越來越凸顯出我們各個地方、各個地區的一種異質性的東西。在今天,互聯網的新媒介賦權或者是反賦權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強調的可能是宏大敘事向微小敘事的轉變。
這種轉變跟我們每個人相關,而且強調在具體的場景和語境當中的具身性、過程性對溝通與對話的意義,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互聯網公益傳播其實最重要考驗的還是一個能力的問題,還是一個愛心的問題,還是一個最終能夠不斷進行自我認知的問題。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