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自行車見證生活變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自行車自身地位、作用在中國的變化發展,記錄了中國人生活的變遷、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成就。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自行車,這個中國人最親密的朋友會用它自己的方式更好地為中國人服務。

從19世紀末自行車從西方傳入中國,成為宮廷貴族的玩具;到20世紀60、70年代自行車和縫紉機、手表一起成為年輕人結婚必備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飛鴿”“永久”是人們理想的交通工具,自行車逐漸成為中國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那時每日上下班時壯觀的自行車洪流,更是讓中國成為外國人眼中的“自行車王國”。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自行車變成不再具有外表象征價值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在百姓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悄然改變。伴隨著中國城市里自行車洪流的消退,繼續將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的人越來越少,但是對自行車使用有全新的認識的中國人正在不斷增加。

社會學家預言,交通方式的多元化并不意味著自行車將被中國人徹底拋棄,隨著中國人環保、健身意識的增強,一部分人還會重新選擇這種沒有噪音、污染和健康的交通工具;另外,自行車的運動作用和自行車極限運動的獨特魅力,都將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更加親近自行車。如今在大街小巷飛馳的樣式各異的自行車,不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們健身、休閑的好方式。同時,隨著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給交通、環境、能源等方面帶來諸多問題,騎自行車出行更成為時下人們追逐的一種生活新時尚。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自行車自身地位、作用在中國的變化發展,記錄了中國人生活的變遷、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成就。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自行車,這個中國人最親密的朋友會用它自己的方式更好地為中國人服務。

自行車見證生活變遷_幻燈

20世紀20年代,清朝的末代皇后婉容在故宮院內學騎自行車。那時的自行車還只是王公貴胄才能擁有的奢侈品(資料照片)。(新華社/圖)

20世紀70年代初,上海自行車三廠生產的各種鳳凰牌自行車,正在市場上供應(資料照片)。(新華社/圖)

20世紀80年代初,在四川省新都縣的自行車展銷門市部,一對青年男女在選購自行車(資料照片)。(新華社/圖)

1988年,冒雪騎車上班的北京市民(資料照片)。(新華社/圖)

1993年,齊齊哈爾市一男子騎自行車載著家人(資料照片)。(新華社/圖)

1993年,推著自行車行進的齊齊哈爾市民(資料照片)。(新華社/圖)

1994年,風雪中一位齊齊哈爾市的老人用自行車送孩子去上學(資料照片)。(新華社/圖)

1994年10月,北京西單商業區出現了一種雙層立體存車架。這種自行車存車架可上下拉動,使用方便,既充分利用了空間,又美化了城市環境,對中國這個“自行車王國”來講,是一件頗有意義的新鮮事(資料照片)。(新華社/圖)

1997年1月,石家莊的交通警察在指揮自行車通行(資料照片)。(新華社/圖)

1998年6月,一對年輕人騎著一輛雙人自行車,行進在大連星海灣商務中心區的大道上(資料照片)。(新華社/圖)

2008年11月13日,幾名北京市民在選購新款自行車。(新華社/圖)

2008年10月28日,一群來自河北霸州的自行車愛好者騎車到北京。(新華社/圖)

北京一家自行車商店的櫥窗內展示的各種新款自行車(2008年11月13日攝)。(新華社/圖)

2008年10月24日,騎車出行的北京市民。(新華社/圖)

2008年10月28日,一位自行車運動愛好者在北京街頭展示車技。(新華社/圖)

2008年10月28日,一位自行車運動愛好者在北京街頭展示車技。(新華社/圖)

2008年11月25日,幾位北京市民騎著不同樣式的自行車出行。(新華社/圖)

2008年11月14日,北京市民騎車出行。(新華社記者 公磊/圖)

網絡編輯:merak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