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的公益能量,筑夢者公益大會火熱落幕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的人民民主,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的進展?!?/p>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決議》中再次強調“共同富?!钡哪繕?。
在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歷史新時期,公益被賦予了新內涵、新使命——推動社會系統性的創新,讓公益人人可參與,讓整個公益行業形成資源共享、價值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的協同大格局。
基于此,11月25日,由南方周末主辦的第二屆筑夢者公益大會以直播形式在線上舉行,在南方周末APP、南方+ APP、微信視頻號、今日頭條、新浪微博、新浪廣東、每日經濟新聞、公益時報、斗魚、快手等平臺共同播放,鏈接企業、公益組織、專家學者、媒體等公益領域核心要素,聚焦公益品牌傳播、互聯網公益、生物多樣性等熱門議題。
新背景、新機遇:以公益助力共同富裕
以“凝聚向善的力量”為宗旨,筑夢者公益大會一直致力于廣泛鏈接公益領域的一切核心要素,找到人與人之間休戚與共的關聯,為公益事業的長遠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如今,經歷了疫情持續侵襲,河南、山西水災沖擊等事件后,這種關聯更讓人體會深刻。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社長、副總編輯,南方周末報社黨委書記、總編輯王巍在致辭中提出,如今,“公益”這個大概念早已不再停留于樸素的情感投射,而是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并在技術發展中得以拓展到更寬泛的空間,進而讓人與人的關聯變得更多元、更緊密。他說:“當我們談論公益,當我們將目光投向種種新趨勢、新技術、新亮點時,希望大家也能‘回歸初心’,不忘卻最純粹的向善之心中蘊藏著強大的能量?!?/p>
在共同富裕的目標下,社會組織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社會組織與捐贈人在第三次分配中是共同的主角。南都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聯合國可持續金融顧問委員會委員徐永光進行了《社會組織要在第三次分配中唱好主角》的主題演講,具體闡述社會組織要扮演的信任、透明、舞伴、社會創新家、投資家五個角色。
徐永光同樣注重公眾的力量,他認為社會組織不是做捐款的搬運工,而是要讓公眾參與,并讓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慈善捐贈成果,如此,公眾的熱情才可能持久和不斷得到激發。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長戚學森則以《共同富裕下的中國社會組織》為題,從宏觀背景、社會組織在共同富裕當中的連接、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實踐三個角度作出分享。
他談到,社會組織承擔著橋梁一樣的角色,天然同普通的人民群眾關系密切,為群眾服務也是社會組織的天職和優勢,既能夠深刻地了解到基層群眾的生活狀況和發展需求,也能匯集廣泛的社會力量,幫助群眾改善生活、滿足需求。何況,聚焦社會議題、提供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是社會組織日常工作當中的重要內容。
基金會作為社會組織當中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支重要的方面軍,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組成。易善創始人、總裁陶澤進行了《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國公益基金會的發展現狀及展望》的主題演講,提出中國的基金會是社會組織當中唯一在整個公益產業鏈當中扮演全產業鏈角色的,它不僅是捐贈人,同時也是籌款人。
正因為基金會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慈善行業發展的過程中,基金會的發展更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和一種展示影響力的作用。
新傳播、新發展:如何講好公益故事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社會需求更加多元,對公益事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益品牌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公益與品牌密不可分,前者的公共屬性要求公益主體進行公眾觸達和公益文化建設,后者的建設則關系到公益主體能否更好前行。
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在系統掃視近萬個公益項目、公益主體,深入研究三百余個樣本后,推出《中國公益品牌觀察報告(2020-2021)》,遴選出100家公益基金會品牌、50個公益項目品牌、50個企業公益項目品牌,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鄭碩對其進行了詳細解讀。
榜單對公益品牌從發展水平角度實行評級,分為卓越、優秀、完善、探索、起步、無意識六個階段。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大多數樣本都處于中游的“探索”階段??梢?,中國公益品牌未來發展的空間巨大,現在仍存在不少問題。
傳播的態度影響傳播的結果,公眾捐贈的知識普及度仍需要基金會和公益機構努力。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鄭碩表示,公眾的傳播要注意讓公眾去共情,讓公眾發自內心地認可、認同,才能夠讓一個公益品牌走得更長遠。公益品牌的建設需要與公眾建立強關聯,“與我有關”才是公益品牌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今年,“元宇宙”成為一個受到高度關注的熱詞,當前環境下的公益項目和公益品牌構建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兼職研究員李建峰發表《元宇宙時代社會組織品牌構建的機遇與挑戰》演講,他談到,元宇宙并不是一個突然涌現的嶄新概念,而是一個合成概念,它給人們提供一個整體性的思維方式。
真和實是目前人們理解元宇宙最核心的概念。每個人都在使用可追蹤的一些設備,所有的行動和工作在無限地被數字化。
李建峰表示,元宇宙開始慢慢模糊了人們認為的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邊界,尤其在疫情來臨后,大量的社會組織、社會工作開始在線上完成,可以說是在元宇宙中不斷重新構建之前的工作。在這種新的媒介生態下,他介紹公益品牌傳播的4大基本操作:基于價值鏈而進行跨媒介敘事,故事留住人心,將生命作為本質,出于社會組織的公益心。
阿派關愛小動物社會發展中心創始人、主任陳嬙則從豐富的實操經驗切入,分享了在以微博、小紅書、抖音等公域平臺,和以微信為主的私域平臺如何進行區別化的公益傳播運營。她還表示,公益看起來是一條漫長、艱難又曲折的道路,但是因為有了傳播,它好像可以穿越時空,甚至打破障礙。當你嘗試著通過傳播的力量,用舉手之勞的方式,跟著我們一起做一點點,這個世界就會變得非常地美好。
作為一家酒企,百威在提倡“明智飲酒”上堅持了十四年——生意之上,更希望倡導一種積極健康的、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百威中國企業事務副總裁高源表示,“明智飲酒”公益項目一直在推陳出新:目標受眾上,從對話全年齡人群到聚焦年輕人;傳播形式上,摒棄說教式的公益;傳播內容上,逐漸從溫情的微電影,轉變為短、平、快、有趣、玩梗的表達;公共態度上,消費者從被動接受信息到共同參與?,F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加入“明智飲酒”這一公益行動中。
新業態、新展望:以人的視角解技術之題
互聯網線上傳播具有便利、透明、安全、高效、互動與體驗性強的優勢,當下公益品牌的建設與發展已經離不開互聯網,那么,如何發揮優勢、高效利用、打造品牌?
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重新審視互聯網公益,繼續預測公益傳播的發展方向。本屆筑夢者公益大會上,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明鑫發布《中國互聯網公益觀察報告(2020-2021)》。
報告指出,互聯網公益與公眾之間仍存在一定的距離,但互聯網已經能夠突破信息碎片化和瞬時記憶的劣勢,打破時空限制,例如鄉村的遠程醫療、遠程教育,都通過新技術實現了新延展。而在互聯網的諸多形態分支中,趙明鑫認為在短視頻和游戲中融入公益,是年輕人最喜聞樂見的方式。
另一方面,報告提出科普或將成為互聯網公益內容鏈接的一種重要形式。趙明鑫表示,高高在上的公益傳播是無效的,或者說在實踐中很難達到效果,反倒是平易近人的公益、契合的傳播模式,才有可能讓公益內容更好地鏈接到公眾。因此,科普是一個很好的形式,既能夠把社會問題傳達給公眾,又讓公眾的內心建立起共情。
數字時代的到來,短視頻、網絡直播等社交媒介技術支撐下的全球化傳播,越來越凸顯出各個地區的意志性。新媒介賦權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地強調向微小敘事轉變,這種轉變與每個人都相關,而且強調在具體場景和語境中的對話和溝通。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師曾志也以《面向未來的互聯網公益傳播》為題,對互聯網公益的傳播作出思考。
她提出,如今不斷成長的年輕一代對公益慈善滿懷期望,他們具有充足的好奇心、創造力、新視野。因此需要特別關注年輕一代。這一代人的生長環境和媒介環境,在新的語言體系上,也使得個人對于整個公益慈善事業的影響更加巨大。
互聯網的公益傳播要創造更多新形式、表達方式,與年輕人所看到的和喜歡的相呼應,在不斷變化的形式中,將真善美深入人心。師曾志表示,越是數據的東西,可能越是人性的東西。越是生活軌跡的東西,可能越是科技的東西。
科技已經在解決社會問題中擔負著特別重要的角色。在這個過程當中,慈善、公益如何同技術結合?最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在科技賦權的今天,人心向善才能做好公益。騰訊基金會災害救助項目負責人曹帆也在《用科技凝聚向善的力量》的主題演講中提出了同樣的看法。
一個主題為“待救援人員信息”的在線文檔廣為流傳,騰訊文檔在河南水災中發揮了突出作用。但曹帆表示,是整個社會的需求在推動產品發展,每一個人——求救者、志愿者、社會組織基層人員、政府人員,在共同推動這個產品的進步??萍际悄芰?,向善是選擇。人文關懷與科技支撐并重,是她的展望。
“科技是能力,向善是選擇?!辈芊f,在應急救災里面,從社會動員,到視頻號直播,到新聞專題,到救援的籌措資金、信息聚合等等,數字化能力在救援當中正在廣泛地應用。這也是互聯網在過去十幾年里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的沉淀,到現在越來越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技術的變化,帶來公益場景、公益主體、公益創新的不斷變化,不忘初心,聚焦于人,也是南方周末的選擇。南方周末將持續觀察公益品牌建設、互聯網公益發展,與政府、企業、媒體、公益組織、專家學者一起,探討公益業態、賦能行業發展。
新知識、新圖景: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
本次大會年度議題之一為“生物多樣性”。2021-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在云南省昆明市舉行,全球矚目,旨在制定全球未來十年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路線圖。下山的老虎、逃跑的豹子、旅游的大象……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話題也頻繁占據新聞頭條。
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司長劉友賓在本環節做主題演講,介紹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的成就,以及如何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宣傳工作。
劉友賓介紹,COP15大會(第一階段)期間,媒體記者積極參與,新聞報道生動熱烈,推出了一大批關于生物多樣性的優秀報道。其中,南方周末推出了《直擊昆明COP15:歌聲、承諾、宣言》等一系列有深度、有影響力的稿件。
劉友賓表示,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大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完善政策法規,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國家公園體系,實施長江十年禁漁,不斷加大監管和執法力度,積極履行國際公約義務,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參與度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下降勢頭得到基本控制,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未來,要深入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講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故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普及。
南方周末綠色研究中心與全國自然教育網絡在大會上聯合發布《咱家的自然課——中國家長生物多樣性認知調研報告》。南方周末綠色研究中心研究員林方舟對報告進行解讀。
該報告基于2021年6月在全國27省(自治區、直轄市)137市(直轄市的區)回收的2591份有效問卷產生。報告指出,近九成孩子對課外知識中的自然知識最感興趣,越易體驗則越感興趣。在孩子接觸大自然時,超八成家長“沒有任何顧慮”。但已有的自然教育在滿足孩子好奇心方面仍有提升空間,不到一半的家長認為,孩子通過各類渠道接受的自然教育“完全滿足”或“大部分滿足”了好奇心。
什么影響了孩子接受更好的自然教育?在客觀原因方面,超七成家長認為城市中大自然的環境太少是主因,此外,超四成孩子每月在學校學習自然知識不足一次,僅三成家長認為線上專業人士做的培訓課程會幫到孩子,孩子作業多、周末補習、電子產品誘惑力大、家長沒時間等也都是重要原因。主觀原因方面,家長普遍認為自己在自然領域知識水平比較不足。
報告提出針對性建議:自然教育從身邊做起,注重挖掘觸手可及的自然資源環境;家長不必太擔憂自身自然知識不足,好的自然教育不僅是傳授博物知識,更是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對自然的熱愛、對保護環境的責任感;順應“雙減”趨勢,減少給孩子施加學業壓力;花費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等。
另外,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技傳播中心主任陳永梅、全球環境研究所(GEI)項目官員彭奎、北京市企業家環?;饡哪乐雾椖靠偙O孫靜、全國自然教育網絡秘書處項目專員王裕祺等4名業內專家共同以“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公眾參與”為主題進行了圓桌對話,其中孫靜、王裕祺在線上參與本次對話討論。他們從各自領域出發,探討一次成功的公共參與應如何運作,并對理想中的公共參與模式表達期許。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技傳播中心曾與南方周末合作,舉辦了一系列“千篇一綠”環??破丈除?,打造一個社會公眾、媒體和專家進行交流的平臺。陳永梅以“千篇一綠”環??破丈除堩椖繛槔?,表示參加活動的媒體和社會公眾要具備一定專業素養,不僅是聽專家怎么說,還要能夠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才是一場平等的交流。同時,要舉辦一些接地氣、滿足不同受眾群體需要的活動。比如他們舉辦的“綠色家居”展就貼合了房子有待裝修的人群的需要,“我是生態講解員”則面向90后、00后,在講解活動中增加了一些即興的表演,以激發年輕人對自然的興趣。
王裕祺認為,針對自然教育這個領域,家長、學校和社會還沒有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要推動自然教育這件事情,還需要照顧這三方的關系和利益的邊界,同時需要有一個第三方機構或組織讓各個方面達成共識。
彭奎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進行社區保護工作,讓當地藏族牧民參與三江源生物多樣性保護。他認為社區保護首先要聽取原住民的意見,了解他們真的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尊重原住民的意愿和角色。其次還需要政府支持以及社會公眾的參與,為原住民參與保護工作提供便利和回報?!拔艺J為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讓社區形成持久的、集體的行動力。這是一項長期工作,公眾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p>
孫靜表示,“可以負責任地說,大家在螞蟻森林里面用能量收集種下的虛擬的梭梭、云杉、花棒等等,最終都是由像我們這樣的公益伙伴或者其他單位真的種下了?!肮姴坏驗楫a生的低碳行為對環境保護有較好的反響,也因為他們種下的這些虛擬的樹變為現實當中的樹,對生態保護、對生物多樣性、對應對氣候變化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p>
此外,除了各界大咖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未來公益新路徑,本次大會積極挖掘具有創新性、傳播力及品牌價值的公益標桿,并對在過去一年積極踐行公益責任的項目、機構、企業、個人等進行了表彰,完整獲獎名單如下:
在大會的尾聲,所有參與本次大會的嘉賓也立下了公益flag,在心愿卡上寫下公益目標,鞭策自己來年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