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創新,也要規范丨一周科創要聞 (11月22日-11月28日)
編者按:利用葡萄糖可制造出生物燃料,超硬非晶碳材料研制成功,生物計算在藥物和疫苗研發領域落地,人類首次發射航天器撞擊小行星……人類的科技突破不斷。
廣東全面加強藥品監管能力建設,北京開啟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及實施細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人工智能倫理問題建議書》……規范也是發展的必經之路。
責任編輯:黃金萍
一、公司及技術
【1】首顆國產全功能GPU研制成功
11月25日,摩爾線程宣布已完成A輪20億融資,并宣布不到300天首顆國產全功能GPU芯片已研制成功,其“內置自主研發的3D圖形計算核芯、AI訓練與推理計算核芯、高性能并行計算核芯、超高清視頻編解碼計算等核芯”。
摩爾線程于2020年10月成立,定位為中國視覺計算及人工智能領域計算平臺,主要提供GPU計算技術和服務。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器)是“顯示卡的心臟”,相當于CPU在電腦中的作用,決定了該顯卡的檔次和大部分性能,被廣泛用于游戲、高清顯示、數據中心、車聯網等領域。
點評:無論融資規模還是研發速度,摩爾線程的進程都像是坐上了火箭!期待看到更多的新興企業,在推動高性能計算、核心芯片、操作系統等方面的研發和應用不斷取得突破。
【2】吉林大學研制出超硬非晶碳材料
11月24日,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自然》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Ultrahard bulk amorphous carbon from collapsed fullerene(來自塌陷富勒烯的超硬塊狀無定形碳),研究人員采用自主研發的大腔體壓機超高壓關鍵技術,以富勒烯C??為前驅體,首次成功合成出了幾乎全部由sp3雜化碳組成的非晶碳材料(雜化率可達97.1%),這種塊體碳材料的尺寸達到了毫米級。
目前,非晶碳材料主要由sp2雜化的碳組成,具有與石墨相似的柔軟性。使非晶碳材料變得堅硬,是碳材料領域長期未能突破的科學難題。研究人員表示,新型非晶塊體碳是目前非晶材料中發現的硬度和熱導率最高的材料,是超硬非晶碳材料領域的一次突破。
點評:新材料是材料工業發展的先導,是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盡管很多新材料的發現離產業化還有很大距離,但每一種新材料的突破,都將開啟無數新可能,潛在價值不容小覷。
【3】三星電子宣布在美國建廠
11月23日,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宣布將投資約170億美元,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泰勒建設一家半導體制造廠。該工廠將是三星在美國最大的投資,生產用于智能手機等設備和人工智能應用的高端芯片。該工廠計劃2022年開工,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生產。
點評:在全球芯片短缺的大背景下,這是2021年業界最新的大型芯片廠建設投資計劃。與此同時,臺積電正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設新工廠生產5nm芯片,英特爾也在2021年9月宣布了在亞利桑那州建設兩座芯片廠的計劃。集齊三巨頭,美國的芯片國產化動作真大??!
【4】阿斯利康:劍橋研發中心揭幕
11月23日,制藥公司阿斯利康(AstraZeneca)在英國劍橋投資10億英鎊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唐家樂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