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產假如何既促進生育,又不影響女性職業發展?
目前,日本公務員和部分民營企業可獲三年育兒假期。但是,較長的假期造成了日本婦女在職場上的弱勢地位。日本的一個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女性就業者比率為42.8%,而其中位居管理層的僅僅只有11.2%。換言之,在四成的就職女性當中,只有一成做到了管理層,而另外三成女性,只是在從事公司總務內勤、文秘助理、電話接聽之類的各種瑣碎事務,在日本,這被稱為“普通的工作”甚至“女性的工作”。于是,較長的假期造成了日本婦女在職場上的弱勢地位,工資下降,進而導致女性選擇返回家庭,做家庭婦女。
責任編輯:陳斌
最近全國多地宣布修改計劃生育條例,加碼生育福利,延長生育假期。多地的女性產假達到了188天。此外,各地還普遍在計劃,在子女滿三周歲前,為父母增設5天或10天的育兒假。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媽媽們的確需要更多的產假。不管是身體的恢復,哺乳的需要,還是照顧孩子的需要,半年時間的產假并不長。生育家庭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人手不足。從中國當前提倡生三孩的大背景來看,給女性以更多的產假,會是一個趨勢。
所有的政策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政策是在現實中執行的,會涉及多個方面,會有正負反饋,往往產生出各種與初衷大相徑庭的結局。
一方面,產假政策有助于避免女性因為生育而被迫更換工作,從而保障她們的收人。但與此同時,產假會造成生育婦女工作暫時中斷,增加企業雇用女性勞動力的成本。雇主必然傾向于減少女性勞動者的需求,從而降低她們的工資。外國學者的研究發現,女性在中斷工作一年后返回勞動力市場時,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