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州到上海: 生絲首邑的辛亥往事

張靜江和陳其美雖然出身迥異,卻以不同方式從湖州前往上海,在那里走上了革命征程。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讓我們追溯兩位同為孫中山股肱的革命者道路,從“絲綢之府”出發,緬懷20世紀早期革命者的赤膽忠心、成仁取義。

(本文首發于2021年12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1859年春天,一個意大利人每天清晨都會繞著他寄宿的小廟散步,順著朝陽瞇著眼眺望湖州府城里高聳的飛英塔。從留存至今的照片來看,他蓄著漂亮的八字胡,打著領結穿著馬甲披著精致的真絲西裝外套,手里拿著煙斗,神情凝重。凝重的原因,一是因為他可能是史上第一個來到湖州的意大利人,雖然走到哪里都引起圍觀,但真要打聽什么事兒時卻總被敬而遠之;二是因為他的生意面臨滅頂之災,來到中國是為了尋求一線生機。

此公名叫卡斯特拉尼(G.B.Castellani),是個絲綢商人。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從法國爆發的蠶微粒子病席卷西歐,重創當時的絲綢業原料、生產和制衣中心意大利,蠶種大量病亡,生絲供應驟減,導致整個絲綢行業陷入絕境。在這生死關頭,瀕臨破產的卡斯特拉尼想起了絲綢業鼻祖中國,因此帶上農技師和攝影師從意大利出發,輾轉海陸近兩個月,經埃及和斯里蘭卡來到中國,再從上海抵達湖州,考察江南的養蠶、繅絲工藝。

飛英觀荷 (IC Photo/圖)

卡斯特拉尼在湖州東門外的小廟里住了兩個月,詳細地觀察了當地的蠶桑技術,并與歐洲工藝做比較。他在筆記中寫道:“中國有巨大的產繭量,但其繅絲方法存在不足?!焙髞砻绹z專家陶迪則更加直截了當地評價:名聞天下的湖州輯里絲,“用上等干繭而繅成最下等生絲……故求售于歐美不得善價,深為可惜”。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向中國蠶農收購蠶繭,再使用歐洲技術繅絲,最后將優質生絲出口到歐洲。

卡斯特拉尼來湖州時為了面見浙江巡撫獲得批準而取道杭州,回上海時則走了更為便利的水路:沿太湖南岸航行至吳江,由此順吳淞江東行,最后經蘇州河匯入黃浦江,抵達上海十六鋪碼頭。他在湖州私下收購了3700多公斤蠶種,從上海裝船運回歐洲賣給蠶農救急,但一個新的時代即將開始:歐洲人不再養蠶,而是直接從中國進口生絲;源源不斷的優質蠶繭從湖州通過吳淞江水道運往上海,在那里繅絲出口。

僅僅二十年后,湖州的生絲產量便超過了全國總產量的五分之一,成為蠶絲行業翹楚。湖州人由此大批涌向上海。

富二代的華麗轉身

我幾乎每年都去湖州南潯鎮小蓮莊參觀叔蘋獎學金展覽館。叔蘋獎學金創始人顧乾麟先生是南潯人,娶了本地劉家小姐,而小蓮莊則是南潯劉氏的家廟、義莊和花園,有十畝荷花池,到了夏天接天映日,極富水鄉情趣。

小蓮莊留得殘荷聽雨聲 (視覺中國/圖)

顧、劉兩家都是南潯絲商。劉氏名列南潯“四象、八牛、七十二墩小黃狗”之首。所謂“象”“?!薄靶↑S狗”,乃是南潯人按家產多少對于富戶的排名,白銀一千萬兩以上為象,五百萬兩以上為牛,一百萬兩以上為狗?!八南蟆敝傅氖恰皠?、張、龐、顧”四家,居于財富金字塔的頂端。因南潯是湖州生絲貿易的集散地,隨著湖絲出口額的不斷飆升,南潯絲商逐步打通了整個供應鏈,從鄉村收繭到內河航運,再在上海開設繅絲廠、打包廠,最后遠銷海外,于十九世紀下半葉集聚了驚人的財富。到了二十世紀,劉氏雖然仍在“四象”中居首,但南潯真正的首富卻悄然改為原本排名第二的張家少爺張靜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游淑華 校對:胡曉菲 胡欣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