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知識生產常規化的機制:《世界上最強大的思想》給我們的啟示

為什么《世界上最強大的思想》一書值得關注和閱讀?因為它和中國當前一個重大問題相關,即如何才能從一個后發追趕國家轉變成自我創新國家,從模仿學習別人的技術到最后形成自我研發的能力。這本書討論的核心問題是,一個國家要變成有創新能力的國家需要什么條件?從歷史角度來看,要創造出這些條件,先進國家能給我們提供什么樣的經驗、教訓和啟示?

(本文首發于2021年12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早期的蒸汽機車。

《世界上最強大的思想》這本書把發生在英國的工業革命作為大背景來討論蒸汽機的發明和推廣利用。蒸汽機這個發明大家都知道,它是整個工業革命的動力來源。這本書的名字其實是一語雙關:你可以理解為發明蒸汽機的那些思想很“強大”(powerful),也可以理解為發明蒸汽機的思想,就是有關“動力”(power)的。

《世界上最強大的思想:蒸汽機、產業革命和創新的故事》,[美]威廉·羅森著,王兵譯,中信出版社,2016。

人類何以能走出馬爾薩斯陷阱

馬爾薩斯在《人口論》一書中提出兩個增長級數:食物是以算術級數增長的,而人口是以幾何級數增長的。如果人口增長速度超過食物增長速度,那么人均食物量就會下降。人均數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滿足不了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一個人不能得到足夠的食物,就會生病或死掉,甚至出現瘟疫大規模流行。而且,人群之間的關系也會變得緊張,一個部落或者一個國家去搶奪另外的部落或國家的人們生存必需的食物,就會發生戰爭。所以,瘟疫、戰爭就變成減少人口最有效,也是不得已的方法。由此人口總量下去,人均食物量提高,社會回到平衡點,然后又再次進入這個過程,循環往復,這就是馬爾薩斯陷阱。過去從經驗意義來講,糧食的增加主要依靠土地開發,不斷地把荒地開發出來種糧食。但是隨著人類逐漸散布到世界各地,能夠開發的荒地越來越少。即便技術再提高,這個問題始終難以解決。工業革命前,人類陷入馬爾薩斯陷阱之中,世界各地的人均收入水平長期停滯。直到工業革命的發生,人類才真正擺脫了馬爾薩斯陷阱。

工業革命帶來了個人所擁有的有用知識的不斷增加,從而使得人的經濟價值不斷提高,單個勞動者的產出不斷提高。這個變化首先發生在英國,后來逐步蔓延到全世界,讓全世界的產出增長速度超越了人口增長速度,使得越來越多的民族和國家從馬爾薩斯陷阱中走出來,走上了更快發展的道路。

為什么我們人類的生產能力過去不能有這么快速的提高?工業革命時期到底發生了什么與眾不同的事情?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指出,19世紀的財富和收入都能增長,主要是因為某些觀念或者創意,這些創意或觀念有利于經濟發展,在讓它們的創造者得益的同時,外溢成了全社會的財富,全社會可以不必為這些創意、觀念、技術支付成本,就可以分享技術帶來的好處。逐步地,技術創新的積極作用就可以為全社會所享用。他特別強調觀念、創意,也就是思想這種看不見的東西,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又過了60年,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把這個思想正式化約為一個公式,我們叫經濟增長核算等式。經濟增長的一個簡單的關系就是,Y代表經濟總量,放在左邊。右邊K代表資本,一個國家的資本存量越大,它帶來的經濟產出量越大;L代表勞動力,資本和勞動力相結合從事生產,就會有產出。但是創意在哪里?或者說技術在哪里?在A這里。所謂的K和L結合在一起,為什么等量的K和L在有的國家可以帶來更多的Y,而在有的國家只能帶來更少的Y?如果一個國家的技術水準或者創意觀念越先進發達,A就會越大;越落后,這個A就會越小,對應的Y就也會比較小?;谶@個等式,索洛對美國經濟進行了核算,看看美國經濟的增長到底是由什么推動的。他發現,當他把資本存量、勞動力估算好,然后按照單位資本和單位勞動對應一個固定產出對Y進行分配以后,還有一塊剩余的部分,索洛說這一部分一定是技術進步的結果,后來被稱為索洛余值。

索洛讓大家注意到,馬歇爾的思想很可能是對的。索洛對美國的經濟增長進行核算,發現了觀念和技術的重要性。技術就是腦子里的想法被物化成設備、機器,當然首先要有觀念和想法,否則新的機器設備怎么出來?還有更多經濟學家對全人類18世紀以來的經濟增長做了核算,發現比美國還厲害,有人算出來,整體經濟增長中的四分之三都是索洛余值,只有四分之一是資本的積累和勞動力的增加。觀念和技術的作用之大,真的是不可小覷。假設我們把1800年以來四分之三的經濟都砍掉,我們人類不就又掉進馬爾薩斯陷阱里去了嗎?所以,真正幫我們走出馬爾薩斯陷阱的,是有用知識的增長以及由此帶來的生產效率提高。人均GDP增長能夠這么快,根本原因是生產效率的提高。這個提高可以用有用知識的增長率代表,A可以理解為知識的存量,ΔA代表的是每一年知識的增量,增長的速度越快,下一期的A就會越大。如果增長很慢,上一期的A和下一期的A差別就很小。經濟增長率為ΔY除以Y,即年經濟增長率,可以分解為這一年當中,資本增加多少,勞動力增加多少,再加上技術進步了多少。說來說去,我們發現,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我們要理解技術進步是怎么來的。否則,我們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換句話講,真正的問題是:工業革命以后,是什么使得知識的增長第一次在人類歷史上超過了人口的增長?因為如果它的增長速度低于人口的增長,把它除過來的話,索洛的經濟增長核算公式中的A就會小于1,知識增長越來越慢,就又跑不過人口的增長了。所以,為什么知識能夠在18世紀的英國開始出現爆炸式的增長?索洛其實沒有給出很好的解釋,他說不知道知識怎么增長的,但可以看到知識以一個固定的速度在增長。這個增長率可以是外生的。比方說每年5%或6%的增長。但這個5%、6%怎么來的?索洛說,不妨假設是天上掉下來的。索洛還做了一些猜測,他說可能跟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有關系,人口規模越大,有聰明才智的人會越多,這些人會產生更多好想法,而更多好想法會溢出到全社會,這個國家經濟發展就會更快。古代中國的人口從來就是特別多的,可是在很長時間里,并沒有表現出比別的國家更好的經濟增長。索洛的猜測肯定不對。

1986年,當時還是博士生的保羅·羅默提出一個理論,說有用的知識不會自動按照某個速度積累,有用的知識也跟國家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無關,而完全取決于個人的決策,取決于個人為了尋求自己的經濟利益所采取的知識生產行動。只有人們覺得把錢和時間等資源投入知識創造能夠給個人帶來好處,才會去創造知識。所以,知識創造內生于一個國家、一個經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